端午节,民间很隆重的一个节日。虽然不很了解这个节日与屈原的故事与来历,但为了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政治家,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老家农村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端午节自己包包子、做艾叶团子、吃大蒜子、扎粽子、吃鸡子(蛋),美其名曰:五子登科。小时候的过节记忆,总是印象深刻,现在物质丰富,想吃什么都有,吃得比小时候好多了,却少了儿时的滋味,食物的味道和节日的氛围似乎都缺少了什么……
作者:王理求
▍划龙舟
我的家乡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没有大的河流与湖泊,也就没有舟船的运行,龙舟竞渡的场面是在外乡所见。那年随母亲在端午节时去姨妈家,姨妈家住在上高县,那里有一条赣江支流锦江,流经上高县城,上千米水域宽阔平稳,年年端午在此都会组织龙舟竞赛。
一大早赶到锦江河边,就有好些人早已找到最佳位置等候。锦江把县城分开为河南河北,举目望去,两岸都挤满了人,再往河里望,已有龙舟在水面活动了。只见龙舟经过精心打扮,龙头威风凛凛,龙尾翘起,威武精神。四五条龙舟在水面游弋,整装待发。
锣鼓声响起,要开始比赛了。比赛的船是附近农村生产队的,以队为单位,他们打着旗号,穿着统一的服装,只见船头站着一人指挥,船尾放有一面大鼓,有一鼓手拿着鼓槌准备擂鼓助威。船上坐了十多二十人,手里拿着桨,一个个精神抖擞。四条船一字排开,一声令下,比赛开始。锣鼓齐鸣,红旗飘飘,两岸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只见四船如离弦之箭,奋力向前,岸上的我也跟着龙舟一路向前奔跑,看着龙舟慢慢拉开距离,龙舟有前有后,前面的勇往直前,落后的穷追不舍。前有急流险滩,龙舟追赶更是紧张刺激,到了平缓之处就快到终点了,其中有一船明显地占有优势,稳操胜券。比赛结束了,人们一边议论着比赛一边纷纷散去。我跟着龙舟奔跑着,快乐着,过了一个有意思的端午节。
▍扎粽子
选来精良的糯米,放上自制的碱水。碱水是用稻草和荆柴(一种灌木)燃烧后的灰烬,装入布袋中,用烧开的水浸泡,然后把袋子挤干,得到的水就是碱水。碱水放入糯米中拌匀,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糯米的颜色也变成赭色,经过包扎,就做成了碱水粽子。也可以在糯米中加入红豆、火腿等,做成风味不同的粽子。
包扎粽子的箬叶是自家菜园子边生长的,鲜嫩青绿,捆绑用的是棕树的叶子,撕成细条,一片棕叶能扎上十几个粽子。扎粽子是女人们的一个手艺,粽子要扎得棱角清晰,要扎得紧,煮熟后不散。粽子有喇叭状,也有菱角状的,形态各异,经高温蒸煮后,能闻到粽子特别的香味,小时候都爱尝个新鲜,粽子一出锅,就用一根筷子串起一个粽子,快速剥掉粽叶,蘸上白砂糖就吃上了,那种软糯香甜的滋味一直留在心里。
▍插艾叶
农历五月,天气转热,各种蚊蝇害虫大量孳生。为防疾病,人们想办法消灾减祸,祈求健康,在端午节这天采摘有消毒驱邪的艾叶、菖蒲这两种野生植物,用红线捆扎挂在大门口的房门上,用它们特有的香味来阻止污浊邪气的侵入,以保家人的健康。这个习俗,沿袭至今,每到端午,农村都要悬挂艾草菖蒲。
▍佩香包
为避邪气,人们把一些能杀菌又有香气的草药包扎在一个小小的布袋里,随身佩戴,以防邪气入侵。小布袋的制作慢慢成了手工艺品,母亲给儿女做一个挂在身上,以显示母亲的针线功夫;年轻女子做一个给心上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意,香包也就成了定情之物,也就有了后来的抛绣球(香包、香囊)找对象的习俗。
▍涂雄黄酒
端午节也是个搞卫生、除虫害的日子。小时候,父母会用雄黄捣碎,再用高度的烧酒调匀,制成雄黄酒,涂在我们脸上身上,涂过的地方黄黄的,就像现在用酒精消毒一样,并在阴暗的墙脚、阴沟、天井之处,撒上石灰、雄黄、烧酒,使蚊蝇毒虫无生存的地方。
▍斗蛋
端午时节正是家禽繁殖时节,也是鸡鸭产蛋的高峰时节,吃不完的蛋都用盐水浸泡起来做成咸蛋,长期放置不会腐败。端午节是吃蛋的季节,小时候,母亲用丝线纺织一个小小的网袋,把一枚用染料染红的大鸭蛋装在网袋里,网袋下面有一丝络坠子很好看。装了蛋的网袋挂在衣扣上或挂在脖子上,出门找小朋友比谁的鸭蛋大,谁的网袋好看,最后还要拿出蛋来比谁的蛋结实,蛋与蛋互相碰撞,不破的为胜。斗蛋还是有些窍门的,鸭蛋比鸡蛋硬实,鸭蛋胜,鸡蛋输;蛋的尖头实,大头空,用尖头碰大头容易取胜;主动出击撞蛋者易胜,等别人来撞者常输。也有只胜不输者,村里有一小朋友,他的蛋没有能斗得破,大家心都不甘,争着想看个究竟,一不小心,小朋友的蛋掉在地上了,捡起一看,还是完好不破,这才发现他的蛋是个假蛋,是他爸爸用木头削制打磨的一枚与真蛋大小一样的木头蛋,也染上红色,不细看是分辨不出真假的,大家都觉得上当了,不愿理这个小朋友了。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