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汽车增加了我们出行的便利性,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出行的风险性,每次出门都会碰到几次或大或小的事故,或危机人生命安全,或导致交通瘫痪,只要涉及到交通事故,准没好事儿。但世界这么大,总有这么几个奇葩人,开车二十多年不出任何交通事故,不是他们幸运,而是他们拥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学会了防微杜渐。作为汽车媒体人,我采访过十几个拥有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里总结20条,与大家共享!
第一条开车经常观察“三镜”
这里说的三镜是指左、中、右后视镜,分别对应车辆左方、后方、右方的状况。三镜也是车主掌握车辆周边状况最为重要的工具。很多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观察“三镜”,比如左转向,只观察左后视镜,右转向,只观察右后视镜,但由于车辆盲区的存在,车主无法准确判断车辆周边情况,所以,正确的做法,开车时,应该时不时的经常看“三镜”了解车辆实施状况。
第二条变道或转向之前,提前开启转向灯
转向灯的作用是警示后方车辆,提前开启,让后方车主提前做准备,可有效防止车辆剐蹭。
第三条会车时,注意切换远近光灯
夜晚开车,总会遇到远光狗,远光灯可使对方车主瞬间进入盲区,诱发事故高发率。可前后拨动远光灯,提醒车主注意。
第四条学会使用雾灯
如果出现下雾/下大雨天气,影响视野,怎么办?为了保证安全,很多车主会选打开双闪,这种做法不正确,打开双闪时,如果我们再打转向灯,后方车辆是无法判断我们要并线或转弯的,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所以,我们要使用雾灯。
第五条路过红绿灯或十字路口要减速
交通信号灯,有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走,*灯则是红、绿中间切换的状态,90%以上的司机都会抢*灯,在此不是建议大家不要抢*灯,只是抢*灯之前,一定要注意减速,注意周边交通状况,是否有行人或车辆通行。
第六条合理使用喇叭,鸣笛示意
喇叭是个好东西,如果不使用,岂不是辜负了车辆的一份配置?如果遇到行人,在有危险的情况下,鸣笛一两次示意,如果遇到其他车辆阻碍变道,可以考虑鸣笛。
第七条倒车注意后视镜、摄像头,同时注意前方
倒车时,一定要利用后视镜和摄像头,保证车辆周边没有任何干扰物,再倒车。另外,倒车时,也需要注意车辆前方,毕竟车辆头部,很容易与前车出现剐蹭现象。
第八条远离大车
大车视野盲区大,我们开着小轿车,很有可能进入大车的视野盲区,如果大车紧急变道或转弯,很容易出现碾压性危险。
第九条前方车辆刹车灯亮起,瞬间带一点儿刹车
开车时,由于视野限制,只能看到前方车辆状况,如果前方车辆刹车灯亮起,代表前方需减速,为了防止意外事故,我们一定要同时带点儿刹车。
第十条注意自己车辆的盲区
小轿车也有盲区,一般情况下,盲区乃是A柱、B柱位置,挡住车辆左前、右前、左后、右后位置,变道之前,车主可以移动一下位置,观察盲区情况。
第十一条不要超速
超车可以,但不要超速,这是保障安全行驶最基本的原则,毕竟道路速度的限制并不是随意设置的,它是根据周边路况确保的最佳安全且高效的车速。
第十二条不要压线行驶
现在城市道路一般都是2车道或3车道(单向),确保车辆在规定路线上行驶,如果压线,势必挤占其他车道空间,容易引发剐蹭事故。
第十三条保持车距
99%的追尾都是由于车距过小导致的,我们开车时,一定要保持充分的车距,高速开车,km/h,m以上的车距要保持,60km/h车速,50m以上车距,或许你认为,车距太长,别人加塞怎么办?在安全面前,抢那十几秒有意义吗?
第十四条右脚不放在刹车上就放在油门上
开车时,要么刹车减速,要么踩油门加速,要么定速,不确定的情况下,直接将右脚放置于刹车上,这是最安全的做法。千万不要右脚放置于地面上,在出现紧急状况时,来不及反应!
第十五条转向时提前变道
有多少事故是由于错过了变道时机,被迫紧急变道导致的?紧急变道时,后方车辆来不及反应,也就造成了追尾现象,这种情况乃是前车全责。提前预判路况,提前变道。
第十六条上高速要加速,下高速要减速
开车上高速之后,进入高速之前,一定要在辅道急加速,确保车速在80km/h以上安全车速,再打转向变道进入主路;下高速时,要提前打右转向灯,同时缓慢滑行降速,不要急踩刹车。
第十七条不要与其他车辆并行
车辆行驶时,在不同道路上,不要与其他车辆并行,因为这是其他车主的视野盲区,如果其他车主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变道,会发生剐蹭。
第十八条系好安全带
系好安全带,不会防止出现交通事故,但可以保证行车安全,现在有些地区开始强制副驾驶位置系安全带,在此,建议后排也系上安全带。
第十九条没有分道线,居中行驶
很多乡村道路没有分道线,道路狭窄,这时候我们要居中行驶,远离路人和电动车。
第二十条新手需在后方贴实习标签
实习标签代表了你是个新手,让其他老司机离你远点儿,这样可以防止新手紧急情况误操作,造成安全事故。
呕心沥血,总结开车驾驶二十条,马上要过回家春节了,希望大家能够仔细认真学习,安安全全驾驶车辆,开开心心回家过大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