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研也可以看出,医生们对于拥抱互联网的态度一年比一年积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参与有限。
本文来源:独角兽工作室
作者:佳超
在疫情的推动下,医院在年出现了一医院的大潮,据有关媒体统计,有近家医院医院。
人们提的问题,医院上线后,医院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问题。作为参与医院筹建的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浅见。首先阐述一下两者的概念:
01定位差异由于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照顾广大人民群众基础医疗的服务需求,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所以在服务价格上需要体现普惠医疗,又因为支付对接医保严格受到监管,使得服务价格被锁定,由此能够提供的服务基于成本的考量,便只能涵盖基础医疗服务的范畴。
就像疫情期间勇往直前的医院的医护人员,医院永远是充当国家对人民健康兜底的英勇角色,而医院则有一定空间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医疗服务的竞争力和品质,像华为一样,照顾个性用户的需求,能够面对一定的市场竞争。
02运营机制差异基于主体的定位不同,两者在功能设定与经营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由于医院医院价格受到医保的监管,导致了不能灵活增设服务内容,解决的是基本医疗问题。
在医疗服务模式上,医院更为丰富,包括基础的问诊,主动医疗的概念,以及价值医疗的服务。并且由于服务形态的丰富,吸引对应的用户支付,又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价格分配机制,调动科室、医生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如此一个良性的循环。
举个例子,最近比较火的直播短视频与知识付费,能够在医院玩转,但是知识付费的收入却医院名目。
03服务流程体验差异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医院医院建设更偏行*主导型,而医院偏向市场运作。我们就流程来感受一下对比:
由行*医院,大多由线下既有的生产系统衍生出的线上服务,会有相当多的流程迁就或者照搬线下,比如问诊需要预约,排班时间被固定,诊疗价格参考了门诊价格,还有一些专科门诊,医生的姓名是不露出的(不指名挂号)。
好处是遵循线下就诊管理秩序以及现有的生产关系,但作为用户,忍不住吐槽一下,已经年了,线上问诊还强制要预约…没准去线下挂号还能更早看上医生呢?
在如今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都能做到12小时内回复的情况下,某些省份的监管还需要问诊如同春运买票一样提前一周预约,或者严格约定看诊时间,上一个患者的问诊没有完全结束,医生无法回复下一个患者,只能进入等待的队列。
以这个规范可能比线下门诊还要低效,更谈不上释放互联网突破时间空间提供服务的能力。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中心卢清君主任谈到的“医院将互联网医疗运营机制委托给第三方平台”的原因吧。
综合上述三点,医院医院,是否会影响第三方医院的发展?在笔者认为是,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前行的良性合作关系。根据丁香园对于1万多名医生的调研,70+%的医师表示,医院并不限制他们参与第三方医疗平台的合作。
医生是在线医疗的参与主体,不论是医院医院,还是医院,笔者一向鼓励大家尝试。因为互联网时代,患者的就医路径已经慢慢改变,很多患者都是先上网搜索,然后找医生,医院。
在尝试之后,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譬如要适应患者网上的新就诊习惯,在互联网上,如果还是简单冰冷的回复,病人会用脚投票马上就走开,甚至给出用户评价,不像在门诊,挂了号付了费,体验不好患者或许也就忍受下来了。
从调研也可以看出,医生们对于拥抱互联网的态度一年比一年积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参与有限。机会属于先行先试先调整的人,在疫情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医院这种新的方式执业,在使用过程中对比,才能得出哪种形态对医生个体品牌建立更有友好,哪种土壤更适宜生长的结论。
逐渐地形成线上服务人数增加→门诊病人流量增加→临床团队和研究团队构建→研究成果产出→个人、医院品牌建立→线上病人增加,形成正向的循环。这是第三方独立设置医院的机会,对于中青年医师,这也是一条快车道,可以追赶上高年资的医生。
总结一句,医院VS医院,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从长远来看,当医生选择平台拓展自己IP势能的时候,笔者还是看好与企业的合作,因为当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变得不再高度依附于组织的时候,个体就可以变成一家业务单元,并且完成与世界的最短链接。
//来源:独角兽工作室
//作者:佳超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推荐阅读-
《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未雨绸缪,应对未来新场景互联网医疗亿慢病管理市场谁主沉浮?医院能用医保了,但别高兴得太早!
欢迎留言区讨论
▼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第三届中国诊博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