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坚持了近20年,医院的名专
TUhjnbcbe - 2021/5/30 20:13:00
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

摁上“红手印”那一刻

■孙先鹏姜玉坤

接到赴青海互助县对口支援任务那天,医院几名专家很快写好承诺书,唯独肿瘤科主任郑振东迟迟没动静。

医院,肿瘤科是“空白学科”,基础为零。如何打造一个医院肿瘤科,郑振东还没想好。

“既然做出承诺,就要坚决兑现。”他说,“倘若我草率承诺,到头来岂不成了‘空头支票’?”

赴青海开展对口支援,医院已经坚持了近20年。年,医院开始对口支医院,医院(前医院和解放*第医院),组织两支医疗队分批赴青海湟源县、互助县支援帮扶。

在对口支援青海的时光里,医院前后有名专家,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践行了当初的诺言。

夜里睡不着,郑振东索性翻身起床,给校友打电话求援。不料,几名校友都说:“那地方高寒缺氧,人才严重短缺,连普通医学科都建不起来,还想建肿瘤科?就算你浑身是铁,又能打几个钉?”

此时此刻,郑振东心里翻江倒海:作为一名人民*医,执行这次任务,既是职责所系,更是*和人民的重托,决不允许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行为,甚至连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都不应该有。

那几天,医院院长、卫生局局长,甚至县长、县委书记都轮番上阵,多次打“郑主任,要不,先来考察考察,摸摸底再说?”

就这样,郑振东第一次来到高原。从沈阳飞到多公里外的互助县,郑振东还没挪动几步,就已头痛欲裂。

虽然高原反应强烈,可郑振东顾不上调整休息,就到县卫生局了解本地肿瘤病情的分布特点、病种转变的种类及原因,医院对建设肿瘤科的需求和打算,接着又到病房巡诊、下乡义诊……

6天后,郑振东把自己对建设肿瘤科的框架、病房布局以及需要的设施设备、常规应用药材、耗材等,和盘托出……县医院院长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那天,郑振东也很兴奋,凌晨一点多还没有一点睡意。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承诺书还没写,就拿出笔和纸——

“我是第26批赴青海对口支援的肿瘤专家郑振东,我郑重承诺:不论环境多么艰苦、任务多么艰巨,坚决按照预定时间节点,准时启动肿瘤科建设……年内实现医院省部级基金课题和国家级科研立项零的突破……”

当郑振东写下最后一句话时,时针指向0年7月17日凌晨两点。

“心里既有点压力又非常兴奋。”郑振东说。

一纸承诺书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此前,郑振东还不太明白,为什么19年前首批支援青海的专家们要自发写承诺书。

摁上“红手印”那一刻,郑振东突然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追踪份承诺书

■王伟强孙先鹏姜玉坤

解放*报特约记者汪学潮

医院妇产科专家孙静莉为青海互助县土族妇女解惑答疑。赵玉武摄

因为一个承诺,18次上高原

透过车窗玻璃,高原尘土弥漫的景象扑入眼帘。在医院退休*医贾成武眼里,青海湟源县的街道、路灯、行人,是那样的亲切、温暖。

0年5月19日,湟源火车站,月台上一位身着藏族服饰的女青年,迎上来。

“阿爹!”央金一眼就看到了贾成武。

“阿多!”贾成武也正好发现前来接站的央金。

从上中学到考上临床医学本科、研究生,央金在贾成武的资助下才顺利完成学业。贾成武像央金亲生父母那样叫她“阿多”。

看到央金,贾成武脑海里,浮现出19年前第一次赴青海支援时的场景。

那天,医院大门,神经外科主任贾成武吃了一惊:医院,只有4个科,没一件像样的医疗设备、器材,连常用药物都短缺。

屋里、屋外、走廊、大厅,到处都是排着长队前来治病的乡亲。他们渴望又无助的眼神,印在贾成武眼中,挥之不去。

不到3天,就有2名医疗队队员因高原低医院楼梯上;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麻玲玲,脸色紫黑,咳痰带血,第4天一检查,肺水肿;儿科专家何秀兰情况更严重,心电图有了明显改变……

就在这些*队医学专家有点招架不住强烈的高原反应时,一幕情景深深震撼了所有人——

县医院领导把大家带到一个阴冷破旧的房间里,大家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伏案专心读医书。

“医院的‘老山参’!”院长说,“当年他从上海到青海,医院工作了整整50个年头。”

这位75岁的老前辈,早过了退休年龄,可他一直坚守岗位,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湟源的医疗事业。

“那一幕,像针一样扎在我们几个人心上!”至今,贾成武回忆起往事依然眼噙泪水,感慨不已,“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上海老知青坚守岗位50年。我们身为*人,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那天晚上,曾参加过10多次重大*事演习的贾成武激动地说:“人民*医为人民。咱们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是职责,用医疗扶贫的方式,帮助西部人民解除病痛,医院的救治水平,也是咱们人民*医的使命。”

话音刚落,不知是谁提议:“咱们谁也不能当逃兵,要立誓、写承诺!”几名专家一拍即合,医院*组织立下各自的承诺!

“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不论任务多么艰巨,我都坚决完成组织交给我的对口帮扶任务!”至今,贾成武还记得自己承诺书的最后一句话。

从那以后,凡赴青海支援的医疗专家都自觉效仿。“承诺书”就这样一棒接一棒传了下来,一传就是近20年。

写下承诺书的第3天,贾成武给一位身患脑膜瘤的藏族患者做手术。那天,贾成武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头痛得像要炸开似的。

手术实施3个小时后,贾成武体力不支,只能边吸氧边手术。医护人员见贾成武体力严重透支,几次想让他休息。可贾成武知道,如果不能坚持把手术做完,病人可能就下不来手术台了。

整整8个小时,贾成武凭借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手术非常成功。由此,他也认识了患者辍学的小女儿央金。

两周后,央金的父亲带着女儿,来向贾成武致谢和辞行。贾成武提出一个“要求”:“让央金重返校园吧!费用由我出,你们如果不嫌弃,我就认央金为干女儿。”

重返校园的央金奋发苦读,时隔不久就进入尖子生的行列。高考填报志愿时,深受贾成武奉献精神感染的央金,决定报考医学院,而且要上*队的医学院!

年,从*医大学毕业的央金,正式成为一名人民*医。虽然至今央金也没见过阿爹当年写下的承诺书,但多年来她从阿爹这样的对口帮扶专家身上,读懂了“人民*医一切为人民”的含义,也读懂了革命*人“为*分忧、为民造福”的风采。

上高原后,儿科专家何秀兰反应强烈,头痛欲裂,恶心呕吐,整夜失眠。高原气候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医院领导想把她从青海换回来,可何秀兰脖子一梗:“就是倒下,我也要倒在高原上。”

像贾成武、何秀兰一样,一批又一批赴青海对口支援的医疗队专家挺了下来。

从年至今,贾成武先后18次到青海。退休后,他仍然坚守自己“只要一息尚存,支援的脚步就永不停歇”的诺言,连续7年自费到青海义诊、手术、上课……

医院赴青海支援帮扶医疗队专家为互助县群众义诊。赵玉武摄

21名专家联手攻克一个“堡垒”

地处高原的青海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过去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近几医院拥有众多优势学科而名声大噪,特别是骨科。

“这一奇迹的创造,主要归功于医院21名骨科专家联手,持续近20年不间断鼎力援助!”医院院长李萍说,“当年,医院骨科是‘空白点’。要不是这些专家精准帮扶,别说声名远扬,就是能不能建起像样的骨科都难说!”

李院长的一句话,让骨科专家项良碧感慨万千。

第一次来互助县,医院门槛时,项良碧愣住了:蚊虫环绕的病房里,窗户上挂着大饼,患者咬几口没吃完再挂上去;护士配置静脉输液药,瓶口全敞开,拿大瓶子挨个往里倒……

最让项良碧心痛的是,这里连常规的骨科病都治不了。一股冷风吹来,他打了个寒颤。咋办?身为全国著名脊柱骨科专家、全*重症创伤救治中心主任的项良碧,脑海里“闪”出一个硕大的问号。

几番调查后,项良碧找到院长:有钱有物,不如有个好思路。

随即,医院确立“差异化、跨越式”的发展理念,形成“质量建院、技术强院”的发展路子。

在项良碧的指导帮助下,医院开始制定行为管理规范、标准操作流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当19项工作制度“落地生根”,项良碧又把两个“十年发展规划”呈上……

“效率太高了,真是神速!”县医院的医生护士惊叹道,“你们*医个个是拼命三郎!”项良碧说:“时间不等人,不拼不行啊!”

初战小胜,项良碧决定带领骨科专家团队,“像当年攻克敌人堡垒那样”,一项一项帮助他们攻克骨科医学技术难题。

尽管帮扶之路极其漫长、艰难,项良碧却接连走出“三步妙棋”——

缺项的优先帮。颈椎病和下腰椎不稳以及四肢严重复杂创伤病,医院的缺项。项良碧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带着孟令志、刘兵、任伟建3名骨科专家先行发力,连续3年驻科帮建。经过他们全方位持续指导,县医院不仅建起骨科,还在10多个缺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弱项的重点帮。紧接着,项良碧针对脊柱、关节、创伤3个亚专业,分5批次派遣8名骨科专家一对一帮教。医院的医生开展了腰椎管狭窄、关节置换、微创治疗等十几类手术。不到2年,县医院这3个弱项专业就变强了。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弱的组团帮。针对骨科重症患者救治要求高,他们近5年先后派遣擅长脊柱、关节、骨肿瘤医治的9名专家深入高原临床一线,医院骨科重症救治能力。

时光飞逝。历经21位骨科专家的精准持续帮扶,医院骨科奇迹般踏入青海省名院名科行列。

医院专家联手接力,医院攻克医疗技术堡垒硕果累累。如今,他们帮助医院建立省市级重点学科13个,二级学科29个,开展各类业务技术79项。其中,47项填补地区空白,19项成为当地“龙头”专业。

一个“造血”工程,推出59名医学专家

这一幕,永远镌刻医院医护人员脑海中——

当医院肝胆外科专家杜晓巨把“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一公布,医院百十号医生呼啦一下涌上来,都抢着往前挤,生怕报不上名!

对口支援队队长杜晓巨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一名医生毕业于医科大学外,医院其余医护人员全来自卫生学校。

“人才是兴院之本,医院发展的动力之源。”基于这一特殊情况,医院*委决定:医院的人才“造血”功能。为此,他们把医护人员分为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医名家三个层次,采用“临床帮带、业务代培、学术带动”方式,推出“5年一个周期、10年一个轮回,20年推出一批知名医学专家”的发展战略规划。

从那以后,医院每年都派出一名常委带队实地调研一次;每年派驻一至两批专家到对口科室蹲点,每次帮扶时间为3个月到6个月;医院的科主任等医院培训一轮;每年组织一次专家巡诊,定期联合会诊疑难病种……

“医院的普通医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再由技术骨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著名骨科专家,离不开医院专家持续不断的精心帮带。”藏族医生才项说。

直到现在,才项还有个习惯:夜里点亮台灯,随手翻看枕边的“临床手记”……这样的“手记”,才项手上有9大本,每本足有20多万字。翻开“临床手记”,有如翻开骨科病例“百科全书”,多个经典病例的剖析,就是多个病例教学法。

这些笔记,是著名骨科专家韩文峰利用每天午休或晚上亲手记下来的。才项不是韩文峰带的研究生,可他习惯称韩文峰为导师。“导师20年如一日这么坚持写手记,每个病例手术都作了标注,要注意些什么,都写得非常清楚。通过学习研究手记,我就能从中找到最佳治疗方法。”他说。

才项能在“脊柱侧弯的矫形”“上颈椎后路矫正术”等20多项新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都源自这样的帮带方法。

才项是幸运的,才项的多名同事也是幸运的。因为,医院百余名帮扶专家,人人都有记“临床手记”的习惯,也有用“临床手记”实施病例教学的传统。

为培育人才,医院出台了一项特殊*策:凡湟源、医院的医护人员,可随时“走下高原”,医院培训、进修学习。他们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想跟哪个专家学,就指定哪个专家带教。总医院每次组织全国、全*性的学术交流活动,都邀请他们来参加……

多年来,这个“特殊*策”坚持至今。医院的领导和专家们,早已不再把医疗扶贫当作一项任务,而是融入浓浓亲情,又把亲情化作强大的支援动力。

青海省卫生厅相关人员算了一笔账:近20年来,医院医疗队先后在湟源、医院,培养各类医疗技术骨干多人次,其中,以才项、周建帮、王世康为代表的“青海省名医”等知名专家59人,周建帮等还荣获了“中国医师奖”……

90多双土族盘绣鞋垫倾注的赞美和褒奖

天还没亮,山野寂静。

正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中医科专家甘子义和众多专家就像往常一样,乘车悄悄上路。

通往互助县大山深处什巴村的路,沟深坡陡,黑乎乎的山里只有两束车灯。

这是多少次下乡义诊,甘子义记不清了。山路颠簸,他似睡非睡,第一次进村开展医疗服务的场面浮现脑海——

义诊车刚进村,10多台满载乡亲的四轮车就涌进义诊服务点。偌大的院落,被患者围得水泄不通。

搭建完临时诊床后,甘子义双手推、拿、点、揉的动作就没停歇过。他用祖传的小针刀正骨术,为患膝关节、腰椎间盘劳损、骨质增生的病人解除痛苦。

晚上9点多,外面早已漆黑一片,连续工作14个小时的甘子义累得几近虚脱,吃力地登上返程的义诊车……

医院不久,甘子义收到一个包裹,拆开一看,里面是精致的土族盘绣鞋垫。再一看邮寄人,自己并不认识。

是谁寄的?后来,甘子义才知道,盘绣是土族人世代传承的刺绣手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当地乡亲告诉甘子义:自古以来,土族人只有向最尊贵的人表达谢意时,才会以盘绣相赠。这是民族传统,也是最高礼仪。

那一刻,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涌上甘子义心头。

如今,甘子义走起路来,两条腿不自觉有些僵直。说起这风湿病,就不得不提义诊路上那条河。

每周,甘子义和战友们都会下乡义诊。以前,每次去沙塘川河对岸的村庄,他们的腿就会条件反射般哆嗦。

当年,河上没桥。涨水后,巡诊的面包车过不去。甘子义和战友们就扛着医疗设备,蹚水过河。冬季蹚冰河,那刺骨般的感受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次,山中骤雨,连人带医疗设备翻进沟里。甘子义随身携带的物品滚落一地,左肩因此落下痼疾,至今没有痊愈。

赴青海开展支援那段时间,甘子义一天平均工作10个小时以上。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甘子义瘦了将近30斤。

与大家辞别前,看着两眼充满血丝的甘子义,不少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心疼得落泪了。

呼吸内科专家李静玫,也曾收到土族乡亲们送上的盘绣。听说一个叫托娅的患者,因没钱看病,医院走了,李静玫打车一路追了几十公里,把她追了回来!

李静玫悄悄把一个月的工资掏出来,为托娅交了医药费,一同赴青海帮扶的专家何优美、贾成武也慷慨解囊……

事后,托娅说:“后来才知道,我得的是产后热,好多脏器损坏了。要不是人民*医伸手援助,我这条命早没了。”

据青海省卫生厅统计:自从结对帮扶以来,医院累计诊治患者11.8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0多例,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18万元,购买营养品、衣物3.7万元……

甘子义说:“我这一生中,收到的最为珍贵的奖赏,莫过于盘绣鞋垫。那是乡亲对人民*医医德医风的褒奖,也是对人民子弟兵不辞辛苦、勇于付出精神的赞扬。”

多年来,家搬了一次又一次,陈旧物品扔了一件又一件,可甘子义和赴青海对口支援的专家们,始终珍藏着当地乡亲赠送的90多双土族盘绣鞋垫。因为,这是人民群众给予人民*医至高无上的奖赏。

本文刊于11月13日解放*报05版

解放*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坚持了近20年,医院的名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