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高安城,除了锦河之上的仁济石桥与永安浮桥外,在古城街区里还散布着大大小小八座桥。其中北城只有一座,为进龙池(今凤凰湖)出水口上的进龙桥(又名凤凰桥)。南城较多,共有七座,分别为大珠桥、紫云桥、鹦鹉桥、小石桥、三让桥、世济桥和南石桥。
为何面积不大的古高安南城会有那么多的桥呢?这是因为古高安南城所在的位置,正是一块锦江冲积平原。与北城的丘陵地貌相比,这里地势低洼,水系发达,来自荷岭山脉的大小溪流,有多条必须经过这里注入锦江,以致这里湖塘沟溪无数。尽管自唐代开始这里就已筑城建镇,但至清道光年间,城里多湖多溪的面貌始终维持着。
市内有沟溪,桥梁自然必不可少。于是小小的高安南城里,便有桥梁七八座。如朝天坊(今朝阳门社区)有明成化年间修筑的紫云桥;礼义坊(今世济桥社区)有宋代修筑的世济桥;善庆坊(原关下居委会辖区)有宋代修筑的南石桥(旧名憧憧桥),在世济桥与南石桥之间,还有一座不知何时修筑的三让桥。
三让桥,始名“三桥”。所谓三桥,或许是该桥的建筑时间晚于世济、憧憧二桥,属于该地段的第三座桥吧。三座桥上下相距不远,同跨于一条市河之上。市河,又名市溪,是宋朝为修筑锦江仁济石桥时,为分流锦江水而开挖的人工河。市河从高安南城的靖安门南侧水门中进入,串联起城内的莲花池、陈家湖和下湖三个大湖泊,然后从朝阳门边的大珠桥下出城,在飞跃亭边回流锦江。
三让桥位于莲花池和陈家湖之间,莲花池在其西,陈家湖在其东。三让桥也位于南石桥和世济桥之间,南石桥在其西的市河上游,世济桥在其东的市河下游。在古代的民居分片中,三让桥最早属于信义坊,清代时改名礼义坊,与其东的世济桥同属一坊。礼义坊又与南石桥所在的片区善庆坊交界,由此推知,三让桥该是介于礼义坊与善庆坊结合部的一座桥梁。
古时候的高安南城,人口都集中于十字街一带。十字街就是今天中山路、锦水路与胜利路的交汇处。因为从前,这里是高安南城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流都要在这里汇聚与分流。因为,胜利路往北可接浮桥,穿大观楼直通州府衙门;往南可接县城南门(高明门)出城,直奔樟树、新余、上高等地。
中山路,向东,可抵高安城南东大门(朝阳门),出城可往丰城方向而去。中山路折北,又是连接仁济石桥的重要通道。以前的桥北人流过石桥出南门,必须转中山路走胜利路才行。而锦水路,主要供城内居民出城南西门(西安门和靖安门)往田间劳作与活动的通道。
因此,三让桥相对于世济桥与南石桥,南石桥是善庆坊一带居民前往西门方向的小道,由于相距今天的胜利路较远,故而显得不大热闹。世济桥则位于今天的胜利路上,是古代高安沟通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与南石桥相比,又显得过于喧嚣。而三让桥介于二者之间,是两个社区前往锦水路的便捷通道,地理位置远近适中,闹静相宜,是城内文人雅士散步赏景的绝佳去处。
正因为如此,三让桥才出现过三位历史名人的身影,留下过三位历史名人的足迹。这三位历史名人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苏辙和*庭坚。三位诗坛与书苑高人是怎么凑到一起,来到高安城南这座小桥上的呢?原来,苏东坡、苏辙、*庭坚三人早就相识,三人的才华都受到朝廷的赏识,因而三人考取进士后都留在京城皇宫里任职。
不料,北宋元丰二年(年)十二月,苏东坡(名苏轼)因受人陷害被贬为*州(今湖北*冈)团练副使。其弟苏辙(字子由)受其牵连也被贬到筠州(治今高安)监盐酒税。其后,元丰三年(年),*庭坚(字鲁直,号山谷)也受排挤被下放到江西吉州太和县(今吉安市泰和县)任县令。元丰七年(年)苏东坡改移汝州(今河南汝州),离开*州时,特意绕道高安来与弟弟辞别。
途中,苏东坡将家属留在江州(今九江),只身经修水、铜鼓、奉新至高安。在高安一共逗留了十天,遍访了筠州(含高安、上高、宜丰三县)的名寺、名胜,拜访了高安的名人、贤士。期间,*庭坚也抽身来到高安,陪伴苏东坡游览。一日游览城南,便来到了这深居幽巷的三让桥。
由于是深巷小桥,桥面肯定不宽,三人无法并肩而行。于是三人互相谦让,都不肯失礼先上。当然,再三退让后,总得要有一人先行。于是便按年纪大小,长者为先,三人这才依序次第过了桥。这名人大家讲究礼仪的动人一幕,被礼义坊的桥畔居民看在眼里。于是有尊者提议,在此桥名中加上一字,由“三桥”改称“三让桥”。
遗憾的是,三座石桥的位置竟然影响着各自的存亡。世济桥因为地处通衢大道,在新的城市建设中,随着市河变成下水道,世济桥自然也被拆除。南石桥因为远离闹市,城市建设长期没有扩展至此,因而得以保持至今。三让桥离闹市稍近,是居民建房的*金地段,所以不知何时也被拆除。与世济桥相比,世济桥虽然也了无踪影,但其桥址总有人能够明辨,而三让桥被拆除后就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信息来源:高安寻古
▍图文编辑:高安百事通
请戳下“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