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湖州面临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式启动。历经两年努力,完成编制工作:
年6月,总规纲要成果编制完成,8月通过省级评审
9月,形成成果草案,并向各区县、部门征求意见
10月12日,草案正式向全社会公示一个月,湖州市成为全省总规改革试点城市中第一个完成纲要省级审查和成果草案公示的地级市
10月以来,成果草案分别向市委、市*府、市人大、市*协进行了专题汇报,并完成了专家、部门意见征求工作,形成了《总体规划(送审稿)》
12月,送审稿先后经市*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市人大主任会议审议,29日送审稿将正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是湖州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两个百年”的宏伟蓝图和落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的精美施工图。本轮总规修编:
高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三面大旗
以探索构建空间规划体系为目标,认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
坚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贯彻规划始终,突出“南太湖新区”与“综合交通”两大重点
积极推进规划视野、发展模式、价值认识和组织方式等四个方面的转型
创新开展湖州——长兴市县总规同步编制,并深度结合好省“四大建设”战略部署和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
科学制定了一版既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又具有湖州特色的空间规划蓝图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经人大审议通过后,将报送省*府审批。批准后的总体规划将作为湖州市未来城乡建设发展的法定规划依据,科学指导我市城乡建设发展,逐步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奋力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
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年)(草案)
城市发展目标、愿景、模式与规模
新时代新使命
生态文明新时期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探索新时期生态文明发展新路径。
年: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年: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城市影响力持续扩大,绿色发展典范效应不断显现,迈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行列。
城市性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典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太湖南岸、上海同城化都市圈西翼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化全域旅游目的地,绿色创新智造之城。
发展愿景繁华美丽新江南,湖光山色生态城。重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好意境,着力建设享有国际美誉度,蓝绿交织、古今辉映、湖城共融、和谐幸福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城市职能——“六个城市”生态样板城市——打造具有国际美誉度的绿色城市典范,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之城。到年,全市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9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
绿色智造城市——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绿色智造基地和绿色创新发展之城。到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
滨湖旅游城市——打造具有向全球展现境内丰富自然人文遗产的山水人文旅游之城。到年,历史文化路径总长度公里,水上特色游线总长度达公里。
现代智慧城市——打造具有智能运行能力,全面覆盖、高效精准、现代共享的数字和智慧之城。到年,数字经济占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的贡献率达50%。
枢纽门户城市——打造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作用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西翼枢纽门户之城。到年,城市快速路公里数达公里;轨道交通公里数达公里,全市形成由“8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4条高铁、4条城际、4条普铁”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美丽宜居城市——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山水清丽、城乡共荣、和谐幸福的宜居之城。到年,中心城市绿道长度达公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覆盖率达%。
发展模式——精明增长、集中集聚、内涵提升
紧抓湖州当前正处“产业发展上升期、人口增长潜力期、城市空间发育期”三期叠加的空前机遇,注重精明增长、集中集聚和内涵提升,探索湖州赶超发展新路径。
到年,全市人口规模-万人(考虑到全域旅游带来游客的持续增长,总人口包含了实际服务人口),南太湖城市带人口规模约万人(含湖州中心城市、长兴城区及周边乡镇)。
严守生态底线,保障蓝绿空间,到年,湖州市区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30%以内。
到年,湖州市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平方公里(其中湖州中心城市约平方公里,城镇用地57平方公里,村庄60平方公里,预留机动指标10平方公里)。
实施承沪融杭、接苏启皖、环湖协同的区域协同策略,打造“大通道”的枢纽门户城市
区域协同发展
加速融入区域“两廊一环”重点格局,加快构建“一带、四轴”市域开放空间格局;推进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打造面向四个方向的五大重点战略协同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
1小时交通圈:长三角核心区联系,覆盖沪、杭、宁等城市。
2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外围区,覆盖合肥、马芜铜等城市。
3小时交通圈:辐射内陆,覆盖武汉、南昌、郑州等城市。
区域交通:构筑水陆空多式联运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陆运方面:形成“东西互通、南北互联”的区域十字交汇枢纽。
水运方面:强化海向、陆向两个扇面,提升“五干五支”航道网,以湖州港区为重点,打造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协作沟通区域港群。
空运方面:谋划空铁联运枢纽,控制预留民航机场发展空间,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市域层面:加快建设“三横四纵”的开放式综合交通运输廊道。构筑由东西向沪苏湖、商合杭高铁,南北向宁杭、湖州——杭州西高铁构成的十字高铁骨架;新建湖嘉杭绍线、湖德轨道、杭安轨道、杭德轨道等4条城际——市域轨道;形成4条普铁(改造提升长牛、宣杭、新长铁路,预留湖乍铁路);设置6处轨道综合枢纽(保留湖州站、长兴站、德清站,新增湖东站、南浔站、安吉站);形成“三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一横两纵”的普通国道和“五横五纵”的其他市域干线公路。
城市层面:构建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构建南太湖一体化骨干路网,形成“两贯通五联络”快速路网和“三横八纵”主干路网;建设公交都市,中心城市构建由城市轨道、快线公交、常规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形成“轨道骨干+公交补充”的公交发展模式,规划4条城市轨道线路公里,力争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40%。市区全面推进城、镇、村公交的“三网融合”。
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大花园”的全域美丽标杆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锚固生态本底,构建“一带、两屏、三廊、多脉”的多层次网络化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形成“天目为屏、苕水为脉、水田交织、傍湖倚山、城乡互融”的山水林田湖草城镇村生命共同体。
规划市域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分别为16.6%、39.1%和44.3%。科学划定并严格保护管控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彰显山水特色,塑造公共中脊,实现蓝绿交织、古今辉映、湖城共融的总体格局,实现市区蓝绿空间占比达70%。科学保育三山、九脉,优化两轴、两廊、多园,打造多节点多标志景观,科学管控好城市景观视点、视廊体系,并通过城市特色风貌、空间形态、城市色彩等内容管控,构建湖州特色美学体系。
完善名城名镇名村和特色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形成“一城一溇、三镇三区”的保护格局。科学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式,太湖溇港疏浚长度达40公里,不断提升湖州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加强历史文化展示利用,串珠成链,结合旅游打造“一带、一环、两心、多片”的展示利用路径体系。
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年,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单位GDP能耗降至0.3吨标煤。加大土壤污染治理,面源污染问题全面得到控制,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升,城乡污水处理率%,实现流域清水入湖。深入实施交通绿色化、固废资源化、建筑绿色化、园区绿色化系列整治行动,全面提升绿色城市现代治理水平,着力打造绿色城市。
推进南太湖一体化发展,打造“大都市区”的城际重要板块
构建“一体两翼、三带三廊、公共中脊”的南太湖空间格局
以北部滨湖休闲文旅带、中部南太湖城市带、南部山林水乡田园带为主体,以顾渚山、弁山、织浔为生态绿楔的空间格局,形成以湖州城区为核心,南浔城区和长兴城区为两翼,东西向公共中脊串联拉接的现代化生态型南太湖城市带。
中部老城片区:补短板、提品质。加强城市修补,推进留白增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交通系统效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打造优良人居环境,建设充满人文魅力的宜居宜业城区。
北部南太湖片区:循序渐进、优育未来。孕育面向未来、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功能,做好生态保育和功能优育工作,采取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
东部新城片区:强化提升、功能互补。加强东部新城城市副中心的继续培育和完善,主要承载现代化公共服务和高端居住功能,实现新老城在功能业态上实现差异发展和优势互补。
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功能提升、产业转型。补充科教功能,以大学和科研板块为引擎,促进商务办公、科技研发、现代智造等综合功能形成。
南浔城区:接轨上海、文旅引领、体翼联动。依托南浔古镇和南部水乡古镇带,积极发展江南水乡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与文化旅游相关的周边产业,同时通过公共中脊强化城市中心区和南浔间的联系。
遵循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布局思路,按照“公共中脊——板块中心——社区中心”三个层次,建立多点支撑、层次分明、全域均衡的公共中心体系。其中:公共中脊即指规划以老城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南浔中心为重点,联动开发区湖州高铁枢纽中心、织里中心等,共同构成的东西向城市综合公共服务轴带;规划中心城市形成板块中心16个,社区中心70个。
按照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健有佳所、文有雅乐的美好生活服务要求,按照步行5、10、1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分别构建完善街坊、邻里、社区三级城镇生活圈,重点打造10分钟美好生活社区服务圈。到年,15分钟城镇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平原乡村地区打造15分钟慢行可达、山林乡村地区20分钟慢行可达的社区生活圈。
以步行10分钟(约0-米)可见湿地景观,步行5分钟(-米)可亲水见绿为标准,加快蓝绿空间网络和场所营造,到年,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5平方米,市区千人拥有绿道长度达米。
保护多层级生态网络,加快构建“一心一湾一田园、两山两廊多绿园、蓝绿纵横”的网络化城市山水绿地系统,形成类型多样、层次丰富、功能复合、具有南太湖水乡特色的蓝绿体系。其中:一心即打造弁山森林公园城市绿心;一湾即湖清岸绿、生态宜人的太湖湾;一田园即环绕在中心城市周边的田园生态基底;两山即西塞山和南郊景区;两廊指“弁山—太湖”和“织里东南浔西—太湖”两条生态廊道;多绿园即西山漾、仁皇山、梁希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的公园体系;蓝绿纵横即放射状楔形绿廊与棋盘状水系相结合的蓝绿纵横网络。
构建“一条供水环网、三大水源动脉、三大主供水厂、若干配水站”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让居民喝上优质水。严格控制华东区域输电网络,优化市区电网结构,保障电力供给安全,规划市区设置62座KV以上变电站,其中新建扩建53座,为居民供上安全电。统筹协调川气东送、西气东输区域能源廊道,完善CNG母站、应急气源站等气源设施,优化城区燃气次高压管网和市区城乡一体化中压管网系统建设,实现管道天然气“镇镇通”,让居民用上清洁气。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实施全市千兆光纤和城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让居民联上高速网。
夯实绿色产业体系打造“大湾区”的绿色智慧走廊
一产致力乡村振兴,打造三大乡村特色魅力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创新发展模式,再现美丽繁华新江南的乡土韵味,打造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乡土样板和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规划充分利用优质自身乡村特色资源,深度融入沪湖皖区域文旅大走廊格局,致力打造滨湖溇港特色魅力区、生态山林特色魅力区、运河水乡特色魅力区等三大特色魅力区,积极发展休闲文旅产业。
以1个科技龙头(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工业大平台(吴兴高新区、南浔开发区)+6个乡镇特色园区(织里、练市、埭溪、旧馆、双林、东林)为绿色智造业主平台,夯实现代绿色智造体系。
全力打造湖州高铁站前、湖州经济开发区高教园板块、市北片区3个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及太湖度假区旅游服务中心、老城旅游服务中心、南浔高铁站前旅游服务中心3个旅游服务平台。
你可能会喜欢/通告湖州市人民*府通告/热点湖州五一大桥今日双向通车了!来源:湖州市规划局
编辑:金臻瑶
城视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