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白癜风如何才能治疗 http://health.yealer.com/bdf/2021/2021-04-17/12717.html当年应城8万人大战高关水库工地场景。当年上高关的热血青年而今年约古稀。跟60后70后说童年,许多人说最深的记忆是,父母去了水利工地,自己成了留守孩子。在湖北孝感应城家乡农村,“上高关”是一个高频词,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有一点闻之色变的感觉,因为一个县的劳力差不多都去了高关水库工地,号称8万应城人同时上高关,高峰时有10万之众。资料显示,高关水库由应城派农民工20多万人,历时2年多建成。上过高关的人说,当时全县人口不过50万上下。那时没有手机,不能自拍照片视频,历史影像淹没在一代人的记忆中。想象不出10万人同时在山区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开山辟土的场景。许多年里,甚至没有深究,高关水库在哪里。最近借着家乡群流传的高关水库工地图,看着泛*的万人会战场景,历史镜头的逼视感,把自己推到父辈的人生背景板前,于是产生了探究的愿望,第一次清晰地知道,高关水库并不在家乡城市,而是远在邻县京山,离应城城区有63.8公里,比应城城区到京山城区还远,位于应城母亲河富水河上游,为两县防洪抗旱而建,是当年系列水利工程中最难啃的骨头。一个巨大的历史疑团升上来,修高关水库的为什么是应城人而不是京山人?那么多人离乡背井两三年,他们作出了怎样的牺牲?追问中知道,当年高关水库工程主要由应城和京山两县劳力建设,应城人负责建库,京山人负责疏通渠道,应城人承担的工程量更大。笔者试着通过当年知情者回忆,拼接一代人的高关记忆。全程参与高关水库建设的当年知青严亚平,清晰地记得,高关水库工地建设始于年7月,当时每个生产队抽一个人,提前去搭棚子,当时叫“打开场”,之后劳力分批增援,11月份大上马,号称10万人,农村所有劳动力全上去了。上高关的队伍自己走路过去,生产队解决食宿。第一次去高关,不到17岁的严亚平凌晨三四点出发,同行的是一个40多岁的村里人,背着被子走了一天半夜,晚上八九点钟才走到目的地。第一顿饭简直吃不下,因为饭桶是用新松树现做的,南瓜、白菜、萝卜倒到桶里,有松油的味道,他说“简直不是个味”。当晚草草吃了几口,倒头就在棚子里睡下了,第二天凌晨就开始搭棚。高关水库大坝。亲历高关水库工程的吴晓、吴言兄弟跟着应城“民间史官”老酒(真名李*)去了高关水库,共同回忆当年细节。两兄弟说,当年一天的任务是拉10多车土,取土点到大坝上有五六里路,一天要走10多个来回共多里路。每天4点左右天没晓点起床,往往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收工。一顿能吃一斤米、2斤大白菜,一个月只吃两餐肉。后来向严亚平求证,他说很多时候一个月都吃不到一餐肉,要看各小队的生活条件。他们印象最深的第一年春节,是在工地上过的,只放了初一一天假。除夕下午,人心就散了,大家都无心干活,各小队便提前收工。当晚的年夜饭是每人一斤糯米、一斤蒸肉、一瓶酒,都没有留到第二天。亲历者回忆,上高关的队伍空手而去,满载而归,打破了笔者对工程的想象。他们说,那个时候村里穷得很,带的工具只有箢箕之类,连板车都没有,更不舍得砍了村里的树带去,都是到了工地后就地取材,砍了淹没区树木搭棚,做板车架子,找当地要稻草,为此,跟当地人还发生过矛盾。到了工程结束撤离的时候,许多小队提前一天拆了棚子,将树木、工具装上板车拉回,押后出发的人就在山上露宿,凌晨卷了铺盖出发,多数人走了一天一夜甚至两天一夜,因为返程人车扎堆路难行。家乡一位隔河相望的邻村朋友忠海说,当年村里一个人从高关回来路上,拉着满载树的板车,经过一个大下坡时,刹不住车,车把手。冲撞到胸前,拖回家就死了。忠海说,那时自己还小,是记事以后第一次目睹死人。当年,留守的孩子普遍缺少看护,有的村发生了孩子独自玩耍溺亡的悲剧。家乡流传的信息是,高关工地死亡多人,多发于板车队运行途中,有板车失控冲向坡下的人。开山放炮和清淤排障时也发生了一些伤亡事故。试着问当年上高关者,领到多少补贴?他们像听一个笑话。他们说,当年工程任务是摊派的,上工地者不能擅自离开,只有家里红白喜事、生孩子、参*入伍,才能请假回家,但必须速去速回。擅自离开者可能被批斗。于是知道,高关水库跟当年许多水利工程一样,是一座座丰碑,是那一代人用无私无畏精神筑起来的,写在新中国水利史上,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印记。自己在心里有个约定,下次返乡,约几个高关人旧地重游,寻找一代人的青春记忆。-03-06楚夫
啊,赞赏会让写作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