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茶间饭后
欢迎进入《高安寻古》
浏览《高安寻古》
了解高安历史
免费订阅《高安寻古》
查阅本号往期文章
请点作者旁边的蓝色
高安寻古
今日高安市城(县城),古为瑞州郡治,锦河由西而东贯其中,划城为南北两岸。
仁济石桥,位于市城(县城)东面,横跨锦河,通达南北,来往车辆,川流不息,往返行人,络绎不绝,是连接南北两城,沟通丰樟公路的一座重要桥梁和交通枢纽。
仁济石桥,历史悠久。始建成于宋朝,历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迄今为止已有七百七十余年的历史。
仁济石桥几度兴废,桥名也多次更改,历次建造的规模、结构、风貌也各有所异。元朝以前桥墩为方块形,从元朝开始改成朝流水方向为尖锐形,取名“仁济桥”。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年)前,历次建造都是木石兼施,即桥墩为山石,桥梁是木材,桥上并建有很多房屋,而桥梁的寿命都不太长,大约每隔二、三十年左右就得重修一次。自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起,桥改为全石结构,并去其复屋以减轻桥的负荷,从此,大桥也就更坚固耐用了,一般情况下相隔一百余年才重修一次。
高安仁济石桥也是古代京广驿道上的交通要道。据高安旧县志记载:“是桥也,通京广,达七郡,星使(注:皇帝的使者)之所驰驱,宪节之所临莅,间有之,而驿马鹿车,居民行旅,蚂蚁如鹜,循昼夜而莫之或息”。
仁济石桥还是古代高安八景之一,名曰:“仁济鲸涛”。“影载波心能驯鳄,水冲石齿响成雷”这两句诗,就是当年诗人对仁济石桥雄伟气势的生动描述。
下面,据旧县志及有关资料,考其兴废,略述于后:
早在兴建仁济石桥之前,在原州治(今旧市(县)*府址)前,就已有座浮桥,其史更古。首建于五代杨吴乾贞二年(公元年),比舟为樑,铁缆绳牵,随波升降,亦通南北。但每逢春夏之交,河水暴涨,便舶解桥断,远近行人,临流兴叹,多有不便。
南宋淳??十年(公元年),枢密院编修官郑偘来瑞州任知州,为畅交通,便开始在浮桥下游里许,选择地址兴建石桥,淳佑十二年(公元年)桥便大功告成。作石堤于两岸,垒八墩于深渊,石块桥墩,绉以石版(这里指桥墩壁),墩上架木为樑,樑上建屋六十余间。桥宽二十四尺,长六百尺,人甚利之,取名“惠*桥”。景定庚申年(公元年)春,元兵一度侵入瑞州(高安丿,石桥被元兵焚毁,仅存石址。
时隔十二年,咸淳八年(公元年),战乱平息,知州董楷主持复修。拆除原残石墩,重新建造起新石墩,完全恢复原来的规模。但木架较前两次高两级,桥道两傍做屋二百四十间,耗银一千二百两,改桥名为“锦江桥”。桥成后仅三年,德祐元年(公元年),元兵再次攻入瑞州,知州周应合为堵截元*,下令拆除了北端之桥墩,桥又断了。
元世祖至元丙子(公元年),总管姚文龙拆取桥上木材修府治谯门,仅存几个桥墩屹峙河中。
大德八年(公元年),成宗皇帝将瑞州封给皇太后作汤沐邑,司马完颜泽奉旨来到瑞州巡察,见桥废巳久,没有人修茸,便于地方官员商议重新建桥。遂由瑞州路总管蒲世能主持重修。经过两年,到大德十一年(公元年)石桥才建成。为八墩九孔,桥上建屋四十五间,共费资十万贯金。桥建成后的第二年(公元年),皇帝命学士赵孟頫题制桥名并记述修桥的情形,赵取"禹思天下有溺者犹以溺之,而博施济众之仁尧舜有焉”之意,取桥名为“仁济桥”。
泰定三年(公元年)五月,雨水暴发,来势凶猛,北边的堤垱被冲坏,河岸边流水茫茫数十尺,大桥也被冲断。是年十月,一位姓傅的以中央使节身份来到高安,见此情景,便提出地方上的急务是应修建这座大桥。傅使节找来在蒲修桥时办过事,而且机敏能干、有见识、有算计的七个人,让他们担任修桥的钱财出纳工作,任命郡录事陈德敬负责总务,他自己亲自饬骀工程。桥很快就修成了,恢复了原貌,桥上复屋七间。南边的桥墩原是方块形的,河水冲击时压力很大,这次遂改成朝流水方向为尖锐型,以削减水流对桥墩的压力。工程完毕,又在桥上树立两道栅栏,将桥面分为三条道,以节制行人所驾的车马并排行进,避免震动桥梁。桥建成后,因年久失修,桥又废。
明弘治九年(公元年)三月,巡按江西监察御史张缙,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沈清来到高安,见桥仅存废址,慨然兴怀,遂合议修桥。于同年五月十七日动工,12月15日竣工。八墩九孔,架木为梁,桥上复屋,规模如旧。桥长六十丈,宽二十尺。尚书何乔新记云:“百年之废一旦修复”。可见,在这次修复前,桥巳被废屯百余年了。
明正德九年(公元年),架木多朽,梁渐倾斜,知府邝潘翼楹以石,桥又坚固了。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年),知府许仁卿主持重修,中途因故倒塌一次,至嘉靖二十五年(年)3月,桥才复又建成。这次修桥,总结出来原来的桥之所以容易坏,不能久远,是由于桥、的石墩太疏,桥木架的又高,加上桥道上垒石盖屋压得太重的缘故。故每次修的桥都易坏,都是桥道先失平衡,桥上的屋先坏,然后梁木坏,最后石墩坏。因此,这次博采众议,木材不是高安的土产,难于采购,而且木材做梁容易朽坏,采石的话路途又近,造价也低,便就地取材,建桥采用山石,并选义勇之士做建桥工匠,有办事才能的人管理修桥。
这次桥墩增为十个,桥孔十一个,桥长尺,宽25尺,高60余尺。桥上两侧立栏杆多楯,两边各竖牌坊一座,除栏杆外,全部采用本地山石建造。牌坊下面各建门一座,为砖石结构,桥中央建楼一座,名曰“东楼”,整座桥规模雄伟,实则是一大好观景点。
时隔年,到清朝康熙六年(公元年),距上次修建又隔了余年,由胡海忠兄弟捐款重建。“取星子之石取其坚,采万载之石取其洁”,于道光四年四月十六日洗石,同年闰七月十八日除旧石,23日砌新石,次年3月大功告成。共大小伕匠工,大小石余块,竹木灰油零杂诸费用总计制钱一万二百有奇。
民国二十八年(年),日寇侵入高安前夕,国民*将仁济石桥炸毁。(据资料记载,系因*事战略需要而炸毁)。毁前,据民国二十七年七月《桥梁调查表》载:石桥载重量为数万斤,桥长五十余丈,宽约两丈,高三丈,甚为坚固。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一九四六年冬,伪县*府派粮修桥,至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桥只能初步通行。但在高安解放前夕,国民*蒋匪*溃逃时又将仁济石桥炸毁。
一九四九年七月,高安解放。同年十一月,县人民*府决定重新修建石桥,于十二月动工,次年六月桥基本告成。修复九孔,另外两孔因仍可以使用,故未拆重修。桥面为三合土底,上面铺条石,栏杆未修,计费谷石。一九五二年冬,拨款万元(注:旧币元即今一元),修建了石栏杆,桥长二百公尺。
一九五七年八月,县人委成立“整修仁济石桥委员会”,再次整修石桥。同年八月十一日动工,次年十月竣工。这次重建了前次未修的两孔拱圈及三个分水墩,用片石加固了3个桥墩基脚,桥面为砂底,上铺条石,条石栏杆。桥宽六点二米,长两百米。计费人民币约0元。
一九七四年八月,改建桥面。由宜春公路分局工程队负责施工,易以钢筋混凝土桥面和栏杆,桥俩侧加钢筋混凝土挑梁兴建人行道,于次年一月竣工。桥面行车道宽七米,两侧人行道各宽一点五米,装置路灯八盞,两端各建桥亭一座。共计费人民币余元。
经解放后三次大的修建,这座古老的石桥面貌焕然一新,山石桁墩桥甕,钢筋混凝土桥面,两台十墩十一孔,高十三米,宽十米,长两百余米,紧锁锦江,其势雄伟,正为祖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挥着不可或缺和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完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