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表彰那些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与集体。正如习近平所说:“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要致敬那些为脱贫不懈奋斗的前行者,我们要永远记住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那些牺牲者。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曾经历过的贫穷生活。
在思华的记忆中,那些关于贫穷的那些点点细节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关于吃。那时候似乎总感觉到饥饿。有一次跟几位妇女出去捡稻穗——那些收割以后遗留在田里的稻穗是可以捡回家的——一天捡下来腰酸背痛也没有吃的,一位嫂子告诉我她的经验,说人开始饿时比较难受,但如果饿了时间长了,也就是“饿过性
”了,也就不觉得饿了。
类似这样抵抗饥饿的经验是在粮食紧缺的状态下总结出来的。除了抵抗饥饿,人们还总结了怎样吃饱的经验。比如,在集体食堂吃大锅饭时,常常是吃了第一碗再添第二碗时就没有可添的了,于是有人总结出经验,那就是在添第一碗时少添一点,尽快吃完添第二碗,这时可以添得满满的,这样就可以多吃一点。
集体食堂办的时间并不长,后来还是各家各户小锅小灶自己吃。这样有的人家便总是缺粮。印象最深的是我家屋后的一位老嫂子。每天收工回家,她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借米。她有六七个孩子,都在长身体的年龄,家里的米总不够吃,借的米又总不能及时还上。于是她便挨家挨户地借米。有时实在没办法了,同一家上次借的米没还上,又硬着头皮去借第二次。
也许是因为对吃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