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水经注里的湘江六水经湘
TUhjnbcbe - 2021/3/20 7:20:00

F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

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

沩水,湘江支流。在今湖南望城县北。《水经?湘水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清一统志?长沙府一》引《寰宇记》称,沩水出大沩山。[1]

新阳县,三国吴分益阳县置。治今湖南宁乡县西横市北。属衡阳郡。城垣故迹犹存。西晋太康元年()改为新康县。[2]

沩口戍,在今湖南望城县北靖港镇。《水经·湘水注》:“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3]

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迳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左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

图表1摘自: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12-31,第15页

断口,下营口,张修桂认为断口、下营口应在湘水左岸的沩口、高口之间。下营口或即今望城县北的靖港口,断口当在靖港、新康之间。据国家测绘局年出版的1/25万地图以及年出版的《湖南省地图集》望城县幅,此两口属沩水河口段的分流水口。[4]

高口戍,张修桂认为按:乔、高同义,《说文》:“乔,高而曲也。”郦《注》谓之高口,无可非议。位于高水口北的高口戍,当即今长沙望城县北的乔口镇。高水分汊河道上口即高口,在乔口镇之东南。高水从分流口西北流,大致经益阳县东境的今牌口乡,接纳湘水分流上、下鼻浦,又至今湘阴县西南的茶湖潭乡,右屈经今青竹湖、鼻湖,是为陵子潭后入湘水。陵子湖入湘之口,即高水分汊河道的下口,又称为陵子口,约在今湘阴县西南、湘水左岸的张家湾一带。鼻洲的位置,即在高水和湘水之间,如今此处之鼻湖,显然和上、下鼻浦以及鼻洲有着沿袭关系。洲上的上鼻浦、下鼻浦,属湘水左岸分流穿越鼻洲,西入高水的小汊道,其分流之口,谓之鼻洲上口、鼻洲下口。[5]

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铜官浦,一作铜官渚。即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山下铜官镇。《水经·湘水注》:“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即此。[6]

铜官山,又名云田山。在今湖南望城县北二十里铜官镇。《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寰宇记》卷引甄烈《湘川记》云:“盖楚之铸钱处,故曰铜官山”[7]

图表2摘自: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12-31,第17页

△又北过罗县西,涢水从东来流注之。

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迳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玉水注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流注于锡,谓之三阳泾,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

锡口戍,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水经·湘水注》:“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8]

锡浦,地方学者认为“溆”“锡”二字,在长沙一带的方言中,口音相谐。因此陈士谔推测,屈原所到的“溆浦”,疑即《水经注》记载的“锡浦”。这个锡浦,清嘉庆《湘阴县志》卷六《山川》记载:“宋置锡江寨,上有山平起,民聚居,以渔为业。”该地在今湘阴县锡福围(年《湘阴县志·方言》记载:“浦”、“福”谐音。围即堤垸)有古文化遗址,东南即锡江口。“锡浦”东南的锡口,是锡江入湘江之口。明嘉靖《湘阴县志》卷上《山川》记载:“锡江发源于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锡江山(在今沅江市小波乡。陈士谔注),东南流到县西二十五里的锡口(戍)入湘江。”清光绪《湘阴县图志》载:“锡江口一名扫帚(把)口”。清光绪《湖南通志》载:“扫帚口”在“阳雀潭”与“芦林潭”之间。锡浦当在今扫帚口西北不远处。因此,《读史方舆纪要》称“锡江口亦曰锡浦”。[9]

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谓之门泾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泾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泾。湘水又北迳*陵亭西,右合*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

门泾口,具体不详。

(*陵)水上承大湖,周宏伟认为*陵亭在*陵水南,而二妃庙(*陵庙)在*陵水(*水)北;*陵水只有下游流经平原区域,才有形成“大湖”的可能。而今湘江干流在湘阴县北先是东紧靠山体北流,然后在今青山岛以东与古汨水(或作氵买水,汨、氵买音近同。今已部分湮断)汇合,至于古汨水之南的*水,长度仅“三十五里”[10],且流域皆为丘陵区,完全没有形成大湖的自然地理条件。可见,楚汉时代,今青山岛附近湘水干流的走向必定与今湘江不同,也就是说,汉以后湘水在今青山岛附近应该发生了重大改道事件。今青山岛和南北岭岛以南、湘江以西的湖泊名为横岭湖,而横岭与*陵当地方言读音近同,横岭应为*陵一名讹变而来[11]。今天这个横岭湖的前身,当就是古*陵水所流经的“大湖”。如果这样的推测不错,那么,*陵水就正好从今青山岛南面流过,而湘水必然就是从青山岛西面经过,即与上《水经注》的记载完全一致(见下图)[12]

王子山与《梦赋》,据郭维森考证王延寿(即王子山)当生于汉安帝元初年间,卒于汉顺帝末年。《古文苑》所载《桐柏淮源庙碑》,碑文未署撰人,当非出于延寿之手。郦炎《遗令书四首》为其精神病发作时所写,不足为延寿卒年之据。《梦赋》出自虚构,其来源有古代神话的影响、驱*民俗的影响以及强调人的精神力量的传统哲学观念等。《梦赋》之后,历代有不少写梦辞赋,多寓讽刺内容。[13]

*陵庙遗址,位于湖南省临湘县三塘乡渔场大堤外侧,又名湘妃庙,庙宇巳毁,庙基尚存,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在庙基处发掘出土一些汉砖与汉陶器,说明庙始建于汉。唐代韩愈《*陵庙碑》说:“湘江旁有庙曰*陵,自前古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记言,汉荆州牧刘表景升之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其额曰:“虞帝二妃之碑’”自唐以来,题咏*陵庙的诗歇甚多,如唐代,杜甫《湘夫人祠》:“肃肃潮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杜甫《祠南夕望》:“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李颀《二妃庙》:“江上秋草晚,苍苍尧女柯。”李群玉《*陵庙》:“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苹"等[14]

图表3摘自周宏伟,楚汉青阳位置之谜试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01-10,第页。

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涢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陂,东通湘渚。

白沙戍,《湖南省志·地理志》“湘阴县”条有白沙戍”条,谓在县治北三十六里营田南、*陵庙北的乌龟垅,并引《嘉庆一统志》、《方舆纪要》、《括地志》等证明。其中《括地考》谓:“县北有*陵庙,舜二妃庙也,庙北即白沙戍”。

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迳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

汨水、罗县,徐少华认为古汨水(又称罗水)即流迳今湖南平江县、汨罗市(原属湘阴县,年2月由湘阴县分出设县,治汨罗镇,后改为县级市[15])而西北注于湘江之汨罗江(下游河道当有改道或摆动现象)。而位于汩罗水注湘之前下游南岸、玉笥山附近之故罗城、秦汉罗县,当不出今湖南省汩罗市附近地带。据考古工作者调查,在原汨罗县(今汨罗市)城西北不远的汨罗江南岸,有一处“皇城故址”,地面有方形土城见存,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址内包含有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类遗物,在城址东北不远的汨罗江北岸,就是有名的玉笥山[16]。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与《水经注》所载的古罗城、罗县正好吻合。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汨罗江北岸的汨罗山一带发掘出东周至南朝墓葬余座,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7]。这批墓葬位于古罗城东北不远处、玉笥山近东,其年代跨度与罗城、罗县的建置时间大致相合,其间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包山楚简)简文所载战国中期的楚罗县(罗邑)即应在此。[18]

玉笥山,又名石帆山。在今湖南汨罗县汨罗江北岸。相传屈原被流放于此,秦*攻破楚国郢都后,屈原在此写成《九歌》,投汨罗江自尽。汉代建屈子祠,清移建于此。距此东北5公里的烈女岭今存有屈原的墓葬。[19]

汨罗玉笥山上屈子祠

玉笥山说是山,只不过是江边的一处高地。早在汉朝时,这里便有屈原庙存在,后屡毁屡建,为防水侵,清乾隆年间在玉笥山高处建现存的屈子祠。前些年经修葺的屈子祠大门正面白墙红柱绿瓦,六级台阶上去是石框大门,门楣上方,镶嵌着屈原生平的浮雕。三进院落显得局促,天井里的古桂树干遒劲,疏朗的椭圆形革质叶片泛着青春的光彩。屈原殁于前年,玉笥山一带离屈原沉江处不远,可能正是屈原在《悲回风》所指“上高岩之峭岸兮”的地方。上述图文摘自:汨罗玉笥山上屈子祠,红山智库CSS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经注里的湘江六水经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