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禅师与圣济禅寺考析
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文学硕士论文
钟文芳
绪论
在江西省上高县博物馆文物库房里保存着一块御笔残碑,此碑高厘米,宽56厘米,厚11.5厘米。中刻“唐朝佛国”四个大字(“佛”字下端残损,“国”字残断遗逸),上款为“敕赐圣济梵刹”,下款为“嘉庆十五年庚午洪岁八月”。据记载,此碑原树立于上高县城南23公里的蒙山北麓圣济禅寺山门外。此地史称大庙。公元一九七四年,圣济禅寺这座雄踞千年的辉煌古寺三进大殿在上高县蒙山林场近百人的围观中被轰然拆毁,原址被推平做了八排林场职工宿舍。碑亦被砸断湮没草莽之中近十年,直至一九八四年全国文物普查被发掘并收藏于博物馆。(附唐朝佛国残碑图片)
笔者首先查考了清版《上高县志》、位于蒙山南麓之渝水县《渝水县志》,以及《五灯会元》、《高僧传》等史籍。发现蒙山于唐宋年间,此地佛寺道观鳞次栉比,极一时之盛。究其渊源,无不与唐代高僧道明禅师息息相关也。余深为赞叹并产生浓厚兴趣。因此,特别对道明禅师与圣济禅寺进行了深入的考析。
一、六祖门下顿悟第一人
禅宗的传承与发展,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大师,可以说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而禅宗衣钵传至六祖,则有点扑朔迷离,甚至依稀可见刀光剑影。由此,引出一个重要人物:道明禅师。
在《坛经》中称“慧明禅师”,或“惠明禅师”,敦煌本《坛经》称“惠顺”,是个鲜活的人物。他本是南北朝时陈朝宣帝的孙子,有将*之号,最初在永昌寺出家,曾前往双峰山叩谒过禅宗四祖道信,后又依止湖北*梅五祖弘忍的门下,法号慧明。
道明禅师之所以能闻名于世,皆因与禅宗六祖慧能(俗名卢惠能)的一段悟道因缘,并成为慧能接法后的首位弟子,此公案载于《坛经》之中。不过 关于在大庾岭上的慧明与慧能的此段经历,在各个版本的《坛经》中所记大意相同,在文字上则各有不同之处。不同的版本中有两处明显的差异:一是慧明对传法衣钵①的态度。在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中,慧能将衣钵放在石上,慧明(顺)“却不肯取”,他是求法不求衣。自契嵩本起以后的几个版本则是慧明“提不动”衣钵才向慧能请法。显然是第一种说法较接近实际,后一种说法则应该是出于崇敬之心而加以神秘化了。二是关于慧明今后的去向。在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中,慧能嘱咐慧明“向北化(接)人”。自契嵩本起以后的几个版本《坛经》则点明是“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本论文重点在道明祖师的身世和在中国禅宗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所开山的南禅第一寺“圣济禅寺”的考析。
首先,让我们从禅宗典籍中去了解一下道明禅师其人,据宋朝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之《五灯会元》卷二载: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俗姓陈,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鉢于磐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卢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六祖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关于“唐袁州蒙山慧明传”则云: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证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余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依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高僧传》把“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定为一说,余皆与《五灯会元》大体一致。
举凡灯录,皆有如下记载——
惠明师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
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
“不思善,不思恶”,当然不是没有善恶的标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抑或是整个人类,都需要有善恶标准,此处所言“不思善、不思恶”,当然是从禅宗修行的立场来说的。而道明禅师“当下大悟”,正是获得了六祖正真的法乳,才“遍体汗流”,其时,是卢行者得五祖传授衣钵后第一次开示,道明禅师当然为六祖接引之第一个门人。此处就不赘述,正文中将作进一步阐述。
二、以禅林名宿之尊开创“南禅第一寺”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载: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即止。遇蒙则居。明礼辞,回至岭下。
六祖慧能大师于贞观十二年()生,龙朔元年()24岁得法并接引第一个门人道明禅师,
三载后,惠明禅师依六祖法语: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抵达袁州望蔡县④蒙山开山创建圣济禅寺
时期,为唐高宗麟德元年(年)。
从达摩祖师在东土肇始禅法以来,法脉流传有序。笔者认为,二世祖慧可、三世祖僧璨、四世祖道信、五世祖弘忍、六世祖慧能,可以说是一棵棵参天大树,而当东土禅法传至江西宜春,便成为了一片森林。
如马祖于宝峰寺建立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道场;百丈怀海大师创立百丈清规;*檗希运在袁州②昌新③西肇兴临济宗风;洞山良价在新昌创立曹洞宗风、仰山慧寂禅师在灵祐禅师处言下顿悟,师徒开创悟境与功行极于理事如如,动即合辙之旨的沩仰宗门等等。
然而,较道明禅师于蒙山开山之圣济禅寺均为百余年后之事,即便六祖慧能大师于曹溪说法,也是十余年之后。
可见,道明禅师于蒙山开山之圣济禅寺,名之“南禅第一寺”实不为过也。此处按下,容余于正文详表。
道明禅师与蒙山圣济禅寺之研究,甚为艰辛,《五灯会元·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见录者仅字,《宋高僧传卷第三十·唐袁州蒙山慧明传》则仅字,盖因历史久远,或时际乱离,要穷究原貌,实在是非常艰难之事。面对一千三百余年的浩渺历史,真如大海求针也。
于是,笔者仰承慧命,随顺同缘,下洛阳,至南京,访九江,抵*梅,归宜春(古袁州),探蒙山,凡道明禅师踪迹所至,皆不辞艰辛;或深入经藏,或史志拾遗,凡有禅迹莲影,不敢疏忽,恐有遗漏;或做田野调查,或参访佛门大德与学界同仁,终成此稿,兹作梳理,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第一章道明禅师生平世系考辨
第一节惠明将*
一陈亡,流落民间
二入隋为御林*将领
三隋灭归江州,重入禅林
第二节道明禅师悟道因缘
一亲近禅宗大德
二五祖传法
三护持禅宗正脉
四悟道因缘
五坐化蒙山
第三节道明禅师驻锡及名号考辨
一道明禅师驻锡蒙山考析
二道明禅师姓名及法号考辨
三道明禅师生卒年考
第四节道明禅师的历史地位
一六祖门下南禅顿悟第一人及其主要思想
二湘赣地区成为禅宗中心探微
第二章遇蒙则居——创建圣济禅寺
第一节圣济禅寺的历史地位及超度法门
一千年古刹,唐朝佛国
二道风清正,名重禅林
三圣济禅寺与蒙山超度
第二节圣济禅寺的传说
一寺前古柏与白天鹅
二道明禅师“北水南调”
三圣济禅寺与建文帝朱允炆
第三节道明禅师相关人物谱系
四道明禅师世系人物
五道明禅师与同代高僧
作者:钟文芳
来源:圣济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策划
之亲历篇
上高会战
年初,日*为加强华北治安,决定把江西安义地区的第33师团调往华北。在调动之前,日*决定对上高地区发动一次进攻,以巩固华中战略要地南昌及其外围。年3月14日,在第11*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的指挥下,日*分三路秘密集结,准备分进合击于上高一带,歼灭赣西方面中国守*主力。北路,日*第33师团主力约1.5万人集结于干州街附近;中路,日*第34师团主力约两万人,集结于西山万寿宫附近;南路,日*混成第20旅团余人,集结于厚田街附近。中国守*罗卓英部集结了约11个师的兵力,分路迎击。年3月15日,三路日*大举进攻,上高战役打响。
在北路,日*当天就攻占了奉新。李觉的第70*和韩全朴的第72*一起夹击日*,经过数天战斗,北路日*在19日败下阵来,先行撤回。在中路,日*在18日攻占高安。王耀武的第74*一部在上高东北棠浦以东迟滞日*前进,将主力转移到泗溪、棠浦阵地防守。在南路,日*北渡锦江,与中路日*会合,一同进攻上高,企图包围王耀武的第74*。第49*的王克俊所部第26师,和王耀武部下李天霞的第51师一起攻击中路日*左翼,锦江以北的李觉率*攻击中路日*的右翼,三路中国*队对日寇形成了反包围之势。
3月24日起,中国*队对日*的包围圈逐渐缩小,日*大部陷入绝境。当天*昏,日*一部约七八百人企图向灰埠突围,被王克俊部歼灭大部,残部退回包围圈内。3月26日,王耀武第74*克复了泗溪、棠浦,中国*队对日寇进行第二次包围。
日*节节败退,狼狈逃走,中国*队各部沿途截击,痛歼日寇,在3月31日收复高安,4月2日收复奉新。此次上高会战,日*伤亡2.4万余人,中国*队取得了抗战以来的又一次大捷。
镜山锦水的证词
杜青
上高泗溪曾驻扎过一支*队,就是后来的国民*五大主力之首——国民革命*第74*。而我的老家泗溪杜家村正是74*57师的师部、*部所在地。74年前,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他们在我的家乡打了一个大胜仗……
前年过世的90多岁的同村老人杜在植曾经参加过上高会战前夕57师师部举办的学习班,他依稀记得在学习班里学的一首歌:“九一八、卢沟桥,29*动刀枪……”老人说,上高会战时,57师打得很顽强,有个麻子连长就牺牲在邻村胡家一带泗溪河边……
1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役年3月14日夜,日*33师团前锋对中国第70*预备第9师守卫的奉新县城发起炮袭,3月15日攻陷奉新县城,上高会战打响。
由于实力悬殊,预备第9师沿潦水一路溃退。年,笔者辗转全国8省寻访上高会战参战老兵,听到时年98岁的预备第9师老兵谭祖成回忆当时溃退的情形:“日骑兵追着我们过了4条河。我们一个营,他们一个大队。一个大队相当于我们一个团的兵力啊,还有飞机、山炮、小钢炮,追着我们打。撤退开始过潦河时,靠工兵营搭浮桥通过,后来工兵营的人跑散了,没人搭桥,为了逃命,就直接蹚水过。衣服、被子、背包全湿了,为了跑得快一些,我们把被子、背包扔了,湿衣服也脱了,只穿条短裤带条枪。晚上,多亏师部及时将衣服送来,不然冻也冻死了……”
3月20日,日*主力34师团到达上高官桥,战斗首先在焦山一带展开。几年来,笔者多次前往官桥采访,了解到一些史书未记载的战斗。在新峰村的采访中,村民冷拔元说,日本兵来得太快,国*还在埋锅造饭,两个部队就遭遇了,打得很惨烈,一连人几乎一下打光,连长也是被抬回来的。
现年91岁的村民冷竞名到过那次战斗的现场:两支部队遭遇,兵力相差悬殊,中国*队只一个连,个个拼了命打。战斗结束后,只看到尸横遍野,断胳膊断腿到处是……
日*突破泗水后,57师主守的下陂桥、石洪桥一线成为最后一道屏障。
当时在上高后方整顿的师团1营营长邹继衍目睹了决战阶段的上高核心战斗,并在回忆文章里写道:日*飞机从二三十架增加到七八十架,蝗虫一样遮天蔽日连续飞临上空……各种火炮猛烈轰击,坦克开路,掩护部队冲锋猛扑。他感慨,上高县城的决战,日*炮火之猛,为淞沪会战以来所仅见。
在我*民的顽强抵抗下,外围支援的中国*队逐渐向上高靠拢。
日*惊觉陷入包围圈,紧急向11*武汉总部求救,11*司令园部和一郎急令33师团再次向上高方向进发,该师团步兵指挥官荒木正二带领的“荒木支队”第二次从安义杀向上高。荒木支队的支援使得正在上高西北方向围歼日*的70*副*长张言传感觉到了空前压力,不待和19集团*总部通气,就擅自命令部队西撤避开敌锋。
据谭祖成回忆:日*33师团增援后,对预备第9师形成了反包围。预备第9师伤亡巨大,一次战斗就牺牲几百人。还好部队在山上挖了密集战壕,扼住了山下日*进出官桥的必经之路。在这些战壕里,预备第9师只以一个团防守,另一个团预备,僵持了好一阵。“但日本人越来越多,我们明显打不赢了,于是在那天下午开始撤退,第二天早上发现又被日本人包围了。没办法,只有突围出去,上山打游击战。”
官桥之战预备第9师牺牲的将士很多,战后,谭祖成一个连就剩下五六十人。
19集团*总司令罗卓英严令70*重返战场合围的同时,又令增援的72*及49*等部及时赶到围歼日*,这样再次将日*围困在官桥一带。
对于官桥围歼战的情形,现年99岁、时任26师76团2营机枪连连长的刘保罗说,遵照团长李佛态的命令,他们部队死守在官桥口。4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对准桥面,敌人一上桥就开枪,后面的第二道防线,也是4挺马克西姆重机枪把守。
日*再次动用空*拼命突围,3月27日凌晨一点左右,趁楼谢附近师团与新15师44团何治安部交接尚未完成的时机,被困日*朝该处猛攻,38架日*战机不断朝师阵地轮番轰炸,在上高野市水口附近,72*新15师45团团长张雅韵和团附宋文华不幸被炸身亡,张雅韵也成为中国*队在上高会战中牺牲*衔最高的将领。日*第二次突围。
罗卓英总司令继续调兵堵截,在高安村前形成了对日*的第三次合围。
但日*在飞机的掩护下,继续拼死突围。3月31日,19师55团代理团长蔡冠生不幸牺牲在日*的飞机炸弹之下。在这场无法掌握制空权的战役中,我*官兵伤亡近两万,绝大部分牺牲在敌机轰炸中,也因此遗憾地没有完成对日*的全歼。
但是,中国*队仍顽强歼敌,分成东西两路,对溃逃日*展开追击,一直追到南昌附近,粉碎了日*妄图覆灭我19集团*主力的意图。上高会战以中国*队的完胜结束。
上高会战毙伤日*2.4万人,当时被媒体齐称“赣北大捷”“媲美台儿庄的伟大胜利”,以及“抗战胜利年胜利的先声”等,美誉如潮。
时任国民*府*事委员会参谋总长的何应钦在和中央社记者的谈话中谈到:“上高会战在今后作战指导上非常重要,其影响之大,莫可比拟……可谓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自此,“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作战”成为上高会战的代名词。
2民众伟力乃制胜根源近年来,研究上高会战的学者越来越多,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谈到上高会战制胜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上高人民。
上高会战中,在遭受日寇残酷“三光”*策的空前劫难、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12万上高人民依旧承担了数万抗日部队的生活物资和支前各项物资的供给,保证了抗日部队的给养。
上高县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民国*府三十年代案卷一号》,是当时的上高县县长*贤度写给74*副官处的一封回信。74*副官处请求*贤度帮忙代购战马草料2.5万公斤和*豆25石,*贤度回复交代各乡镇分别按任务采购。
而在《第19集团*总司令部重新规定各部向各县购米数量表》中,写明上高每日要向驻地供应大米公斤,每月公斤。
除了保障粮食,更多的是直接支前。
时任国民*上高县民*科长、中共上高支部书记的瞿文渊在会战结束后,以“王道平”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长留浩气满乾坤》的纪念文章在《前方日报》上发表,认为民众的支持是“制胜力量的源泉”:
英勇的支前大*在敌机狂轰滥炸当中,在阻击战的枪林弹雨之中,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连绵不断的运输队把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火线阵地上;担架队的老乡们将受伤的将士抬下火线转送后方医疗,部队打到哪里,运输队和担架队就跟到哪里,他们已经成为作战部队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浮桥上、凌江口到处是英勇无畏群众的身影。
在墓田、泗溪、杨公圩等地激战时,当地群众还自发地组织起来,手拿大刀、长矛,推来松树炮、土炮,给我*助战!县*府的电话兵,在枪林弹雨中翻山越岭,架线接线,保证了电话畅通!我地下*同志负责巡逻,保卫后方治安,警惕、防止汉奸特务的破坏……
上高会战,正是因为贯彻了全民抗战的正确方针,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胜利!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元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上高会战的研究者认为,上高会战称得上是抗战时期的淮海战役,是淮海战役的预演。
我们不由想起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难怪《江西民国日报》特派记者王克浪战后现场采访时,把上高会战中*民合作的壮举归纳为“江西精神”:
……敌寇偷渡石头街企图迂回上高侧背时,我当地同胞运用木制土炮,装以锅铁,敌寇曾因之大吃其苦,医院医官,对于此种创伤,束手无策,喟然大叹曰:“此种弹药,既不是苏联制造,又非美国出品,不知支那人有了何种新的发明?”
在上高百姓的精神感召下,51师的将士说:“再不打胜仗,无以见父老!”李天霞师长也伸出大拇指高呼:“有了这样忠勇的江西精神,我敢大胆深信,江西决保无虞!”
3会战中的共产*身影上高会战中,人民群众的热情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
瞿文渊撰文回忆:这时上高已经有中共地下*组织,上高支部*员大都在上高县*府及其下属乡镇以科员、区长、乡长、自卫队附、区队附等公开身份开展工作,县长*贤度就是地下*员……我们遵循*的指示,团结抗日,全力以赴,协同原来的行*人员广泛发动群众,努力完成任务。
日寇逼近上高时,县长*贤度(中共特别*员)一边安排县*府秘书董士藻带一班行*人员往上高与宜春间的一小镇暂住,等待宜春专区命令;一边亲率自卫大队去江南乡,自卫大队辖两个中队,这时候由原第一中队长张文恺(*的外围群众)带领。
镜山口激战时,刘广泰、史宪章和徐家渡乡长余长福等*员,也率领当地武装朝江南乡靠拢以便相互策应。同时还集中了县*警队和自卫大队的短枪,挑选十多名抗日意志坚定的青壮队员组成突击组,在近城接敌的桥哨地带活动,侦察敌情和相机袭扰,同时监视可能投敌的嫌疑分子和中统特务,防止他们破坏。突击组长夏旭是*的外围群众,原任自卫大队第二中队队长,瞿文渊和姚飞鹏、李文修等*员则是该组中坚力量。
四十多年后,时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贤度回忆起上高会战,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我们以*府的名义组织了大批民众支援参战部队,并担负了维持战地治安、疏散战场物资、抢运弹药粮草、接送伤员的任务,由于我们平时注意安排一些进步青年开展‘保家卫国’‘抗日第一’‘团结抗战’的宣传工作,民众的觉悟和抗日热情都很高。战斗中,上高县共组织了近四分之一的民众支前。男女老幼都积极参加破路阻敌、保障我方*用通信线路的活动。县自卫队也在各路口查缉缜细,维持秩序,并协助疏散妇孺,使我作战部队减少了后方顾虑。当时,日*利用他们的空中优势,不断派飞机轰炸、扫射锦江桥,妄图切断我方供给线。在这种情况下,我带头率领民夫冲过了弹雨交织的封锁线,及时给位于战场核心的镜山口我方*队送去了武器弹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许多人还冒着生命危险给前线送水送饭。还有一些人在为我方*队担任向导时,不幸落入敌手,惨遭杀害。老百姓的鲜血也和前方将士的血流在一块,染红了疆场……”
这段历史,时任国民*府上高徐家渡乡乡长的中共地下*员余长福也曾讲述:“为了保证前方部队和过境部队的需要,我们在全乡征发了大量的战马饲料和支前民工运输队伍。由于各界进步人士、乡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终于胜利完成支前任务。为了确保地方治安,防止敌特和汉奸的破坏,我们组织乡自卫队武装和地方爱国士绅的武装力量在各交通要道分片负责治安秩序,整个会战期间没有发生任何破坏性事件。广大人民群众是爱国的,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大敌当前,民众依然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国民**队作战;上高地下*尽管处境非常恶劣,*组织遭到破坏,国民*特务已经开始逮捕地下*员,但我们依旧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贤度亲临前线,动员全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会战,全体地下*员坚守岗位,动员群众共同战斗。”
上高会战期间,中国共产**员们广泛宣传*的抗日方针,发动了3万余名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从事运送弹粮、侦察敌情、捉拿汉奸、维护治安、救护伤员、架设电线、抢修浮桥、担任向导、慰问将士等战地服务工作,并提供大量*粮和食品,保证了作战部队的需要,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上高会战取得重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
4战后上高:物产荡然,哀鸿遍野上高会战虽然最后以完胜结束,但战后的上高,却是物产荡然,哀鸿遍野。19集团*总司令部少校参谋蓝介愚曾这样形容:百里战场尸枕藉,缕缕残烟望不绝。
日*在上高犯下了滔天罪行。据笔者多年调查统计,上高全县被屠杀的平民达多人,泗溪龙背村总共70多村民,就有30多人被杀害。
新屋村村民熊沣生回忆,日*来时他只有七八岁,但还记得*子一进村就杀人放火烧房子!庐家店屋的庐柳英当时则只有9岁,她说*子见人就杀,把牛和猪全牵走,走不动的老人住在庙里都被杀死。兵退后她回到家,发现门板都被砸烂、烧掉了,只留下几根屋柱。当时只有14岁的卢*成则听到一个更为揪心的故事:几个妇女和一个烂脚的老人缩在一个房间,三天三夜不敢出门,后来出来找东西吃,被日本人抓住,杀了……游家村的罗老,那时才14岁,他说日*一来就烧房子,一家财主挖了一个碳洞藏身,结果还是被*子抓住,不仅家财被抢,人也被杀了……
上高被破坏后,锦河以北一片瓦砾,锦河以南仅留一条小街,当时的县长*贤度对战地记者克力说:非一百年,恐怕恢复不了!
战地记者们走过的地方房屋变成废墟,人烟绝迹。
年4月9日,上高会战刚刚结束,深感愧对战地民众的19集团*总司令罗卓英非常急迫地给蒋介石发了一份请求拨款救济战地六县老百姓的报告:
上高,特急,重庆委员长蒋支电计呈黛密。
此次上高会战历时两旬,赣北高安、上高、奉新、靖安、宜丰、清江六县均沦为战场,凡寇*铁蹄所至庐舍为墟,职此次视察战地,目睹沿途屋舍被焚者十之七八,物产荡然、哀鸿遍野……
《江西民国日报》曾就赈济战后灾区发表社论说:
上高会战,日*遭受空前打击,因此对我战地民众焚烧劫杀特别凶狠,尤其锦河北岸,寇骑所至十室十空……
战争是对民众生存乃至一切权利的残酷掠夺,即如这样一个当时令全国扬眉吐气的大捷,我*民尤其是民众的牺牲依旧如此巨大。可见,一切战争,其最终付出最大的都是无数善良而普通的民众。但愿铸剑为犁,战火长熄!
5见证历史期许美好明天转眼间,上高会战已过去74个年头,纱帽山当年留下的将士墓、南茶罗的倭奴冢依然讲述着昔日那场战争。改革开放以来,数不清有多少回日*参战老兵来到昔日战场,动情地向中国人民谢罪,表示要世世代代和中国人民友好下去。
年,部分参加过上高会战的日*士兵来到上高,对上高会战期间英勇抗战的中国*民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对昔日参加侵华战争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
年5月28日,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女士来到上高,表示要为筹建中的上高会战遗址博物馆捐资,聊表心意……
年4月2日上午,纪念上高会战胜利70周年祭奠典礼在上高隆重举行。当年参加上高会战的老战士、92岁高龄的秦然轩老人,回忆起昔日惨烈的战争情景,表达了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国家、人民、老兵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现在国家日益昌盛,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的爱国心常在,我的报国心长存。”
如今的上高会战核心战场,已经变成了美丽的镜山广场,昔日战火纷飞的镜山上亭阁鳗鲡,蜿蜒曲折的石砌小径遍布镜山,早成了人们度假休闲的胜景佳地。
年元旦,在当年两山夹峙的湘赣公路镜山路口,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跨越镜山双峰的桥梁,桥上高阁耸立,更为昔日的战场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镜山口桥梁的左面,就是“抗日阵亡烈士陵园”。
浩气长存应化白虹摧落日,精忠不眠要留碧血葬敖山。
跨过先烈的足迹,迎接我们的是更美好的明天。
伟大的上高会战,将为人们永远铭记!
--?点击参与评论?--
上高之声首页已开启网页版,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