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祖师造像
第二节道明禅师悟道因缘
一、亲近禅宗大德
唐高祖武德三年(年),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之徒、智锴禅师高足孙慧云,时为庐山大林寺住持。慧云籍贯太原,家居九江,弱年乐道,投庐山大林寺智锴出家。其为人不拘细行,于大节大务则留心。
道明师与慧云法师的上师智锴大师是同门旧友,均为智者大师所器重。慧云闻听道明师自京师洛阳回江州,特到永昌寺探望。
隔日,道明师往大林寺回访慧云禅师。时期,四祖道信携弟子弘忍等徒众住庐山大林寺,道明师随慧云拜谒四祖。道信曾请益于智者大师,法门同流。道信长道明师六岁,年齿相仿佛,因待以道友之礼。师再拜四祖,跪以师礼,便蒙受法,随逐依学。
弘忍大师亦在四祖侧,时年十九岁,小道明师十五岁,对道明师礼敬有加。
唐高祖武德五年(年),道明师从四祖道信,取法名惠明。时期,悉心研读阐述觉悟解脱内在依据心性问题之《大涅槃经》和唯识经典《摄大乘论》等。
唐高祖武德七年(年)三月,道明师护持四祖道信离庐山大林寺,归*梅。四祖在西山创建禅宗第一座寺院(古称幽居寺,今为四祖寺),聚五百禅众,耕作禅修,揭开了*梅禅宗史的第一页。“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四祖驻锡*梅破头山近三十年,破头山后改称双峰山,故世人又称四祖为“双峰道信”。
道明师客*梅,一日,问四祖,何谓禅法?四祖道:“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并授以《入道安心方便法门》⑤,道明无任欢喜,潜心修持。
四祖住锡破额山,终止头陀行,扩建幽居寺。定居收徒,农禅并举。授道明师组建武术僧团,以倡禅武健体之风。
唐高宗永徽二年(年)闰九月初四日午时,四祖召弘忍大师并道明师同立于禅榻前,语意郑重,道:“武僧徒众,法脉所系,护持之本,望自善行”。道明师与弘忍大师相互深望,情谊恳切。尔后,师随弘忍合十跪拜于禅榻前,礼敬四祖道:“谨遵师命”。
继之,四祖道信呼众徒戒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禅信而逝,世寿七十二岁。
道明师自亲近四祖,深孚所望,师友深情,心无芥蒂,水乳交融。大德远去,感伤情怀,不尽依依。自此,遵四祖嘱,转依弘忍门下,取法名慧明,以禅武为宗,悉心授艺,教练僧团,未思远足。
此一节,试图对历史真相的合理还原,以带来
《景德传灯录》卷第六载: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梅善自护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值得注意的是,与笔者在绪论中提及的各版本《坛经》记录此公案差异一样,在禅宗典籍记载中,同样也有两处明显的不同:
一是慧明对传法衣钵的态度。早期禅宗史《历代法宝记》之载是“至大庚岭上,见能禅师。禅师怕急恐性命不存,乃将所传法袈裟过与惠明禅师。惠明禅师曰:我本不为袈裟来,忍大师发遣之日,有何言教,愿为我说”,《祖堂集》所叙基本相同。而《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以后其他典籍所载则是:“(慧能)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宋高僧传》则两种态度都写。
二是慧明后来的去向(弘法地),关于这个问题,将作专门考析。
综合禅宗诸多经典及灯录,以及对道明祖师生平考析,笔者更趋于“护法说”。
且说浔阳(今江西九江),此地乃为南北朝陈朝核心辖区,鄱阳属于浔阳辖区,故《宋高僧传卷第三十》关于《唐袁州蒙山慧明传》云: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
浔阳归隋,笔者在第一章第一节有过交待,并非浔阳王陈叔俨守土失职,而属君命难违,系亡国之君陈叔宝一份劝降书不战而退。
陈亡之时,道明禅师年约四岁。当时,王府被隋*查封。王府之中的重要成员,一律造册,陈氏宗室,更是不可遗漏。作为浔阳王府的王子,小志明(道明)如何成了隋*的漏网之鱼呢?可见当时,王爷有足够时间安排家事。当年,年仅四岁的志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浔阳王陈叔俨的独苗,被安排在与王府一直过从甚密的永昌寺,史称“少于永昌寺出家”,或曰“托孤”。
寺院历来为修心与研读经典之地,浔阳王陈叔俨对永昌寺当家的充分信任,永昌寺更不能不对浔阳王之独苗“无限慈悲”,王子在此未能受到良好教育,恐怕说不过去,要不,永昌寺当家何颜以对王爷之信任与重托。
其次,《五灯会元﹒蒙山道明禅师》卷第二载: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之号。
因为宠幸陈叔宝之女陈婤的缘故,隋炀帝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于是陈氏子弟并为守宰,遍于天下。此时,为隋大业二年(年)丙寅年,道明禅师约二十一岁,亦应诏事隋入左右卫府(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沿用俗家姓名陈志明。
隋朝*事制度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但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变化。*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为长官。*士开始编入户籍,从事生产。隋炀帝6时,府兵直接从民间征调,男子年满二十一岁即可参加府兵(道明禅师恰好适龄)。大业三年(公元年)改骠骑将*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人称“卫士”。卫府制度趋于完善,中央集权在*制上得到加强,由皇帝直接统辖下。卫府对*人的*事素质和文化修养都很高,能成长为将*,不仅要勇武,同时必须具备极高的*事指挥才能和文化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佛教法师在讲法时为了追求演讲效果,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杜撰出一些情节来解说佛法,或拿道明来做惠能的衬托,借以突出六祖的道行,其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扭曲了道明的真实形象。
譬如,陈志明(道明禅师)作为三品将*,坛经所谓“性行粗慥”,以及夺衣钵之说,以为值得商榷。
四、悟道因缘
道明禅师以王孙之尊、鸿儒之学以及将*之威,名重禅林,成为众人眼中的“尊宿”。尤其禅武卓绝冠群。
所以,弘忍大师将衣钵传授给慧能后,意想必有法难。果能僧众不服,“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弘忍大师是否密宣道明禅师至丈室,请老尊宿护持正法。时期,五祖弘忍大师59岁,道明禅师75岁,年岁长弘忍大师16岁,故弘忍大师一向以“老尊宿”或“陈尊宿”相称,可见当时道明禅师在禅林之资望也
而在*梅门下,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教授师神秀大师,颇能揣测恩师圣意,且平日里与道明禅师相交甚密,于是请道明禅师入内院,
密语道:“明上座,衣钵南下,可速速追赶”。
道明曰:“有违佛法事,不为”。
神秀曰:“非也,是请明上座加意护持”。
道明曰:“如此,某即刻动身”⑿。
话说道明禅师依*梅弘忍大师门下达十三年之久,更兼道信及弘忍两代祖师器重,负护持法脉之责,听五祖已把衣法秘密交付给卢行者慧能,遵*梅首座之命,便率领数十人(一说数百人),一起向南追赶慧能大师。道明禅师顺著六祖的行踪,明追暗护,一直追到大庾岭。因明师曾是武将,虽然年已七十有五,然护法心切,步履矫健,疾驰风生,把僧众远远甩在后面,最先一步追上六祖。
争夺衣钵之千古公案就此产生。
道明禅师向卢行者(六祖惠能当时为居士身,故称行者)问法。六祖道:“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师静心良久。六祖问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高山之颠,清净境界,得闻法语,真的心灯透亮,师当下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但是,他心里还有疑问,于是问道:“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
六祖道:“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给你讲的,并不是真正的密意,你如果回光返照,密意就在你身边)。”
道明道:“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六祖一向敬重这位尊宿,知其乃是大儒,不敢枉自称师,道:“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梅,善自护持。”
衣钵是信物,核心是要信,如果不信,它又不是金银珠宝般值钱,哪里需要这许多人争夺;如果你心中有信,莫说是衣钵,就是一草一木,也是要顶礼的,又何来谁夺了衣钵即可号令群僧呢。
所以,衣钵就是心魔,是没有抛弃的我执,众人舍了一副皮囊去你争我夺,不外是名和利而已,可是却无一物是真正为了自己,没有一丝一毫在关照自己的本源。
这就是起心动念,起了分别心,此消彼长下只会让我们离本心越走越远。所以,当慧能大师问道信“心中不起善恶念时,你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呢”?不光是道明禅师当下遍体流汗,悲喜交集,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反躬自省,这一刻我们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呢?
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渐渐背离了自我;夜深人静的时候可曾凭栏沉思,让内心多了一份对宁静的渴求。
五、坐化蒙山
天授三年(年)四月一日,日有食之,赦天下,武则天改元如意。则天崇尚佛教,以佛教有戒杀生,如意元年(六九二)五月一日,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时江淮天旱饥荒,民因不得打鱼捞虾,饿死者甚多。
道明禅师于蒙山圣济寺安详示寂,世寿一百零六岁。六祖慧能时年五十四岁,与明师过从甚密,明师弟子多遣过岭南,在其门下。闻明师寂灭,六祖悲情感怀,即刻启程往赴袁州蒙山而来。适值女皇武则天钦命御史天冠郎中张昌期赴岭南迎请慧能上京,慧能因道明禅师示寂,携弟子往袁州追思,感伤情怀并以长途跋涉不胜疲惫,“托病不去”。武则天只好颁《锡赉六祖大师宣诏》,遣中书舍人吴存颖为专使,御赠慧能一批法宝⒁。
同门神秀大师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住在寺东七里的山上,大开禅法,二十余年中,四面八方从他就学的徒众甚多,盛名惊动朝野,后被武则天礼请为国师,时神秀大师年八十六岁高龄;同门慧安大师在世个春秋,当时人尊他为“老安国师”,时年一百一十岁,闻道明禅师圆寂,皆遣弟子赴袁州蒙山深表追思。
时,日本并高丽亦遣使入唐拜祭。
八月,宜春太守魏元表(字秦琢)为道明禅师奏请谥号焉,武周则天圣神皇帝授他以“蒙山大照禅师”谥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