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上高地灵人杰,既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着红色土地的红色基因,更有历史悠久的古韵,人文风景耐人寻味。金秋时节,来自国内的天涯网友、微博大V、网络媒体、自媒体达人们,第一次走出湖南,走进红色故里江西,探访“天天向上,步步登高”的魅力上高。在上高深度感受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
(图/网络)
我们知道上高于东汉始建县,汝南(今河南)上蔡百姓迁到上高,始建上蔡县,为上高县之始,距今有年的历史。后因上蔡人怀念故土,改上蔡县为望蔡县,至南唐时才定名为上高县,沿用至今。上高历史悠久,是源远流长的千年古邑。上高历史厚重,也是古迹众多的名胜之地。目前,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件。其中,狮子垴遗址文物,证明多年前上高就有人类居住;唐代瓷器遗址文物,说明当时上高陶瓷生产具备先进水平;蒙山银矿遗址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矿冶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价值。九峰崇福寺,曾是唐代的佛教圣地之一。葫芦石因刘伯温在此求教于曾义生,辅佐朱元璋得天下,而成为明朝的一方“圣地”。上高县由大小上千个村落组成,每一个村落都享有它独一无二的特征。在上高的这些村落,散落着众多的祠堂和牌坊,它们在旧社会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封建。在岁月的演变中,渐渐失去了属于它们原有的作用。现在这些散落在村落中的老祠堂和牌坊,历久弥新,散发出独特韵味,吸引着厌倦喧闹城市生活的人们,去用眼睛倾听,用心灵去感触,欣赏祖先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传统民间建筑的艺术韵味,品味每座屋子讲述的或动人或有趣的故事。这次因时间关系,我们走读上高,走进蒙山镇和南港镇亲身感受当地特有的宗祠文化。祠堂是供奉祖先或先贤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蒙山镇位于上高县的东南部,为三县市四乡镇交界处,过去这里民风较为剽悍,境内村村有祠堂。一路驱车来到蒙山镇的楼下村,楼下村古称澜溪村,村民90%以上姓潘,据家谱记载,于东汉年间从河南荥阳搬迁而来。澜溪历时约五百年,迁两里至现址,得名楼下村。楼下村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分段建造,直到嘉庆十年才全部完工。自年起,村民捐资对其进行维修,是上高县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祠堂。楼下村村民以务农为主,近年来,男人们于农闲时多在周围石灰厂、采石场等地打工,妇女一般做小工、造林植树等。上高县注重“新旧”结合,把“文化大院”的建设与保护农村古建筑、古文物相结合,同时注重挖掘古村落先贤的传统思想文化,用“文化大院”搭起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继相延的桥梁。上高自开展创建“文化大院”活动以来,楼下村便把这个祠堂进行了改造一番,增加了图书、乐器和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使这里成为了当地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祠堂变身“文化大院”后,原来冷清的楼下古村,也在文化的聚合作用下热闹起来,不仅成了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游玩。而在蒙山镇的浒江村,一进村,我们就看到一片规模壮观的两进古宅,古宅因年久破坏严重,近年来当地村民捐资对其进行局部加固和整修,从现存的规模,就能看出数百年前兴盛壮观的模样。浒江村是晏氏大族,清朝户部侍郎晏斯盛(—)为康熙辛丑进士,曾任山东巡抚,正二品官员,也是上高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官员。这次来上高,恰逢蒙山镇举办首届“幸福蒙山·水酒故里”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四面八方赶来的蒙山乡亲与各地游客,一起庆祝农民丰收,歌颂美好生活。农历的十月十五,这一天被称之为“下元节”。此时,农事收获基本结束,下元节也就成为蒙山一带家家户户欢欢喜喜庆贺的重要节日。每年这个时候,蒙山人就会在房前屋后架起炉灶蒸糯米、酿水酒、打麻糍,庆祝丰收的喜悦。蒙山水酒是用当地山间糯米,以祖传工艺制作而出,口感醇厚,春香独特,既有绵柔之感,又有老酒劲道,在宜春地区久负盛名。蒙山的水酒就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天空里飘香的浊酒。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引用明代诗人杨慎《临江仙》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全国人民重新记起了它。蒙山米酒有乡愁,每年逢年过节,在外游子回乡探亲也好,亲朋好友走门窜户也好,热情好客的蒙山人总会给他们送上一壶最纯的、最真的蒙山米酒。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五位品酒大师对蒙山镇十多位酿酒好手的纯正水酒进行品评,通过闻酒香、看酒色、品酒味、论酒酿,评出了三位“醉美酒娘”。当地民间文艺队表演了民俗舞、水酒开缸仪式等特色文化节目,打麻糍、酿米酒等活动将民俗文化节推向高潮。要说更热闹的,还是蒙山的年度大圩。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下元节,也是蒙山镇年度大圩之日。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蒙山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糯米打麻糍、酿水酒,附近的村民都会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到集市上交易,或者采购生活物资。蒙山乡亲都会在这一天来赶集逛圩,在这个市集上,不仅可以尝到蒙山水酒、麻糍、红薯片、南瓜酱、竹笋干、土芋头等数十种琳琅满目的农特产,还可以一睹村民自编自排的乡土节目、观看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乡镇的集市有一种喜庆热闹气氛,平日大家伙都在农田干活或者四处打工。人们在乡间村头交流的少,去城里也不是很方便,除了节假日之外很少能遇到一个人特别多的地方。需要买生活日用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都会在约定俗成的赴圩时间,集中到乡镇街道。特别是小孩子喜欢赶集逛圩,不为吃的就为了那份人多热闹劲。很多人赶集逛圩其实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去集市上看看有啥新鲜货,如果如意的话就会下手买回家。乡镇的集市不像城里的商场超市,每天摆出来的产品都一样,顶多就是价格差异。但是乡镇的集市每次都可能不同哦,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山珍,比如有人卖山鼠啊、野兔啊,这些都是不定时的,要运气好才能遇上的哦。在蒙山品酒逛圩,追寻乡味后,我们继续前往上高的南港镇。南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有海拔米的蒙山,为"上高屋脊";有全县最大的水域面积达多亩的南港水库;有彩炼史达年的宋、元两朝蒙山古银矿采冶遗址;有建于唐朝的知名寺院"圣济寺"遗址;有建于元朝享誉江南的"正德书院"遗址;有建于明朝的"三朝待御"和"曹氏宗祠";有建于清朝的"文峰塔"、"金锁桥"等等,伴随着这些名胜古迹和秀山秀水的美丽传说,形成了南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蒙山海拔千余米,有“上高屋脊”之称。在蒙山深处,有一处叫大窝里的高山盆地,散落着一些村庄、梯田、树林,风景如画。这里藏着一座历经三个王朝的古银矿。大窝里十几个村庄,有华、宁、吕、赖、沈等姓氏,为上高本地罕见姓氏,多为宋、元、明时期的蒙山银矿矿工后代。蒙山银矿又叫银场,兴于南宋庆元六年,止于明万历23年,鼎盛于南宋和元代,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距今已余年,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保存较完整的古银矿遗址。走进古银矿,这个湮没的遗址犹如一幅历史画卷,令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读出了苍凉余韵。当年冶炼之后遗留下来的数十万吨矿渣至今仍在这里堆积如山,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雪雨,光泽如初。古银矿矿渣呈黑色,有着明显的冶炼痕迹,捡一块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蒙山古银矿因为出产的是官银,直接归朝廷掌管,从南宋庆元六年起,官府便在蒙山开采银矿,熔炼官银;到了元朝,蒙山银矿成为朝廷官银主产区,采矿规模扩大,达到顶峰。当银矿资源枯竭后,见证了三个王朝兴衰成败的蒙山银矿,就此沦为遗址,湮没在岁月的更替中沉寂了数百年。今天站在这片历史遗存面前,仿佛还能听到它的默默诉说。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寂静而又久远的蒙山银矿是那样的瑰丽和神奇。蒙山古银矿遗址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近年来,这个尘封已久的古银矿遗址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