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关于下蔡之研究
TUhjnbcbe - 2020/12/11 3:16:00

凡读过春秋战国历史者,一般都知道历史上的蔡国有三个都城,一是上蔡,二是新蔡,第三足下蔡。

翻开现在的中国地图,我们看到“上蔡”、“新蔡”图上有名,现都是河南省的县城,而唯独找不到“下蔡”。那么,“下蔡”今为何地呢?根据历史资料和工具书的解释,古下蔡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凤台县。

下蔡地名的变更

根据藏励和等编著、年初版、年重印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

下蔡:春秋州来邑。《左传》说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即今安徽省凤台县治。

州来:春秋楚邑。《左传》说成公七年吴伐楚入州来。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即今安徽省凤台县治。

凤台:即春秋州来。汉置下蔡县,明废。清析寿州东北境置凤台县,与寿州同城。同治年间徙下蔡,即今治。(凤台县志也是这样说的)。

由上述三个辞条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凤台县城,开始叫州来,次叫下蔡,最后叫凤台。

据安徽省出版局徐学林教授编写的《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称,州来国原来是发祥于山东白洋淀地区的州部落和来部落于西周初期南下而建立的部落方国,都州来邑,于公元前年被吴国所灭。州来城位子今凤台县城北端的高阜之处,以原。古城村为小心,包括现凤台一中、二中和原看守所、机械二厂一带。城的范围当时并不大,也无城墙。公元前年,吴首次攻人州来城,州来成为吴国附庸。

46年后的公元前年.楚国夺得州来。为防吴国,是年楚将然丹发动*民筑城。此城的范闱,据清人肖景云《下蔡古城遗址考》称:城南北一里余。,东西一里余,周径三里余。城南距磨盘埂(今农水路)约数十丈,北距白衣庵(今凤台一中校园后)数十丈,东距淮岸半里余,西距千佛寺数十丈。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有城濠,南濠宽数十丈,西南濠即菱角湖,两北濠宽数十丈,东无濠,地势低洼,半里达淮,以淮水为濠。这就是当年的州来城,公元前年(蔡昭侯26年),蔡昭侯迁都州来,就以此城为都。为区分上蔡。新蔡,改称下蔡。

公元前年,蔡国虽为楚所灭,但下蔡地名仍然存在。秦统一中国后,设下蔡县,汉延用。明时虽撤去下蔡县,并人寿州管辖,但仍为下蔡镇,驻有忠正*。到了清雍正十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上奏朝廷,称:“寿州周围千里,民俗刁顽,命盗频闻,私筹*博叠经发觉,知州一员难以肆应。请分一县,添知县一员,分疆而理。以城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东门以外之石头埠等处地方,划分新县管辖,并设典史一员,管理捕务。”“清廷依奏,因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名凤台,与寿州同城而治。”到了清同治二年(年)冬,巡抚唐训方向清廷申请,移县治于下蔡镇。同治四年(年)六月初一,得到清*府同意,将凤台县治所移至下蔡镇。此后,下蔡地名才逐步被凤台取代。

当然,现在的凤台城已非蔡国时的下蔡城所能比。今日风台城,已囊括了下蔡古城(州来城)、下蔡故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年间在古城南扩建之故城)的全境,又向西扩展至八里塘一带,向北正向风台火车站延伸。随着风台淮河大桥的建成,河东大山镇的建设正趋与凤台城连接。

关于昭、成、声、元、齐五侯在下蔡的归宿

蔡国在下蔡,从公元前年开始,至公元前年结束,历47年,经五代国君。他们的归宿如何呢?

蔡昭侯:他是叔度公的十九世孙,于公元前年兄悼侯(东国)卒时,被立为蔡国第2l任国君的。他在新蔡主*26年,于公元前年(昭侯26年)11月,因受楚之所逼,吴之所迫迁都州来,改日下蔡。他在下蔡从始至终只坐了三年,实际时间应不到两年。据推测和分析,这段时间他的主要精力是安抚随之东迁的蔡氏族民和他姓国民。同时加强与吴国的联系以抗楚,还要千方百计地设法缓和与楚国的关系。公元前年春,在去吴国朝拜夫差的途中,被害怕再次东迁的反对派杀害于距寿春不远的地方。当年被葬在寿春城西门内北侧约米处。昭侯墓是年大水后的年春天,寿县加固防洪城墙时发现的。

据年科学出版杂志上刊登的安徽省文管会提供的《寿县蔡侯墓出土文物》文章说:年在安徽寿县西门内发现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南北长8.45米,东西宽7.10米。出坟物余件。其中铜器件。有鼎、鬲、尊、盘、鉴、盂、币钟、编钟以及兵器、车马器等。铜器上有铭文的50件,带盂大鼎的铭文为“鼎升”。铭文最完整最长的有“蔡侯盘”、“蔡侯尊”、“吴王光鉴”和一组九件的“蔡侯编钟”。铭文中屡见“申”的古体字。故被定为蔡昭侯申之墓。发掘后,墓穴被城墙内坡埋没,地面已无痕迹。

蔡成侯:是蔡昭侯之子,名朔,为叔度公二十世孙,公元前年立,是为成侯,是蔡国22任国君。在位19年,公元前年卒,葬于安徽舒城县九里墩。其依据是湖北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楚文化研究论文集》第2期上发表的杨德标的《舒城九裹墩墓主考》一文。文中说:年,在安徽舒城县九里墩发掘一座春秋蔡墓。该墓为土坑墓,长8.6米,宽4.4米,有棺有椁。虽两次被盗,仍出土文物余件。其中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以及众多的车马器和玉器饰品。共中一件戈、矛联装的青铜戟上的铭文为“蔡侯逆之用戟”六字。释者认为“逆”即“朔”,即蔡迁州来后的第二代君主蔡侯朔。根据墓宝结构、器物组合等多方面考证,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可能就是蔡成侯朔之墓。

蔡声侯和蔡元侯:声侯名产,是成侯之子。是叔度公的21世孙。公元前年成侯去世后,被立为蔡国第23位国君,是为声侯,在位15年,公元前年卒。元侯是声侯之子,名修,是蔡国的24位君主,在位6年,于公元前年卒。

声侯和元侯的墓葬都在令淮南市蔡家岗的赵家弧堆。此处离下蔡城河东约20公里。原属蔡国之地,距蔡国的*事重地蔡城头(即蔡家岗)很近,而且在八公山脉脚下,是块风水宝地。这两座蔡侯墓。

是年-年修淮(南)凤(台)公路时发现的。《考古》杂志年第四期刊登的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的《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岗趟家弧堆战国墓》文章说:墓在淮谢饭店旁边的公路两侧。南弧堆(1号墓)南北长5.05米,东西宽4.26米。残存文物21件,有铜矛、铁、削、玲和王器等。北弧堆(2号墓)南北长5米,东西宽4.13米。出土物有铜剑、“吴太子剑”、“越王者旨赐戈”等吴越兵器。两墓南北相距约米,都有较大坟丘。规模基本相同,均为坚穴土坑墓,斜坡形墓道均在坑北侧,长短宽窄也几乎相等,方向也一致。北弧堆二号墓出土文物中有剑三把,剑上错金铭文为“蔡侯产”三字,故被定为蔡侯产之墓。按照古代“父昭子穆”的葬制,北为昭,南为穆,即北为上,南为下,故南弧堆1号墓不可能是声侯父亲之墓,只能是其子元侯修之墓。这两座墓发掘后,坟丘都未保留,后均被压在建筑物下面。

綦侯齐:蔡侯齐是元侯修之子,是叔度公的23世孙。元侯于公元前年卒后,被立为蔡国第25任国君。这时的蔡国依靠的吴国已于22年前被越灭亡,其后转投的越国又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湾,实在鞭长莫及。而此时的楚国步步东逼,势力范嗣已包围了蔡国。这时蔡齐接任国君,真是受命于危难之中。果然刚坐了四年,就被楚国所灭,时为公元前年。在中原无法立足的蔡侯齐,率部分族人远逃到江西上高县境,建立望蔡国,这已是下蔡以外的事了。

蔡国在下蔡虽然坐了近半个世纪,经历了昭、成、声、元、齐五位国君,但处于没落阶段,所以我至今还未看到有关他们历史功绩的记截。他们四人的墓葬虽巳被发现,但其所在地现都不属于凤台.山土文物有的在省、市博物馆,有的在寿县博物馆。地面标记全无。至于有的史料上说蔡昭侯东迁时,“哭号着将先祖的遗骨随迁到下蔡”。但埋于何处也不知道。细算一下,东迁时,在新蔡的先祖遗骨可能只有平侯(昭侯祖父灵侯般之弟)和悼侯(东国、昭侯之兄)两侯之骨骸。如此论成立,据我所知,凤台县城的西南,原有两座大弧堆.是否是平侯和悼侯的墓葬?因未作过发掘和考证,凤台最早的县志也未谈及此事,故不得而知。

下蔡蔡氏的迁徙

下蔡蔡氏应该是跟随蔡昭侯东迁的蔡氏族民及其后裔。因东迁后的蔡国处于没落时期,楚之势力步步紧逼,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必然导致蔡氏族民纷纷外迁。我分析,下列几处的蔡氏极有可能都是从下蔡迁徙而去的。

济阳蔡氏:蔡昭侯东迁前,没有把东迁之事告诉国民,直至吴国派兵控制了蔡国协迫东迁时,国民才知。这时不想东迁而想迁往他地的蔡氏已被控制,只得东迁州来。所以济阳蔡氏的先祖可能是到了下蔡后,在蔡国灭亡前迁往陈留圉城的。蔡邕是济阳蔡氏的代表人物,他为琅邪王傅蔡郎撰写的《墓志》中说:“君讳郎,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迄于平、襄,周祚微蚀,王室逐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这句话已经点明了陈留圉城蔡氏迁徙的时间和地点。陈留圉城后归新划的济阳郡管辖,原住在陈留圉城的蔡氏便成为,“济阳蔡氏”。

蔡家苗: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蔡》书说:在禁国灭亡前后,有一支蔡人迁入楚境蔡甸(今湖北汉川一带)。楚悼王时(公元前-前年),任用吴起变法,开发南方,居住在蔡甸的部分蔡氏被迁到高蔡(今湖南常德市境)一带,并在那里建立了高蔡国。不久,高蔡国又被楚灭,其蔡姓遗族溯沅江而上,西入贵州,逐渐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后被称为“蔡家苗”。

望蔡国蔡氏:还是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蔡》书中说:“蔡国(原书注下蔡)被楚国灭亡时,又有一部分不甘心受楚奴役的蔡人,远徙到今江西上高县境,在那裹建立了,望蔡国’,以表达他们对中原故国的眷恋之情”。元夕先生发表在《儒林门第》总第12期上的《蔡国兴亡记》文说:“周定王22年,楚师灭蔡,……蔡侯齐率国南逃,终于在公元前年后,来到江西上高县,自建都日‘望蔡’。从此,蔡氏子孙由北向南迁徙。今之安徽、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广西,乃至海外蔡氏均有从江西、福建迁徙之说,恐与‘望蔡国’不无关系”。

下蔡周边的蔡氏:由于国破家亡,下蔡蔡氏不得不四处逃难迁徙。有的辗转远逃他乡,有的四散隐居于下蔡周边地区,这是可以想象的。如今居住在凤台农村及周边的淮南、寿县、长丰、怀远、蒙城、阜阳、颍上、蚌埠等地的约15万蔡氏民众,他们的先祖极有可能都是蔡国灭亡前后,由下蔡逃难迁徙而去的。因蔡国灭亡至今已余年,期间他们的后人可能又从外地回迁至今风台周边地区。所以本地有的蔡氏说其先祖是从山东老鸹巷迁来的,还有的说是从江西迁来的,或说是从北京迁来的。但其主流,我认为绝大部分还是从下蔡迁去的。

点击进入“蔡氏商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下蔡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