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外是相对于沿河地区而言的。达拉特旗的地形地貌被概括为“三山五沙二分滩”,不是说达旗有三座山、五片沙、二分滩地,而是指丘陵山区、沙漠和平原各自所占的比例。丘陵山区位于最南端,因此也称南梁外。又以耳字壕为界,西面的青达门、高头窑、呼斯梁、蓿亥图包括耳字壕五个乡称为西梁外,东边的盐店、马场壕、敖包梁三个乡就是东梁外了。二零零五年撤乡并镇,这些梁外乡都与沿河乡镇合并,把达旗从南至北分成八条子,老乡们形象地说,每个乡镇既有前座又有腰条肉还有后座,从此,梁外八个乡的大名都降格为一个村子的名字了。撤乡并镇那年,我在一个沿河乡镇工作,对沿河与梁外乡镇合并不太理解,感觉到闹成一个长条子,既不利于老百姓办事,也会增加乡镇工作成本。但高层领导意在沿河拉动梁外,所以感到自己鼠目寸光和领导的差距不在些来许。去年,达旗东梁外的三个乡又从沿河分离出来归并为一个镇,才觉得自己原来的想法也有一点道理。传说西梁外几个乡也要合并,不知是真是假。我的老家就在青达门乡最南头一个叫朝报沟的小山村,又因撤并村子,朝报沟的名字也自此消失了,但我总是改不了口,仍说自己是青达门朝报沟人。
过去,梁外就是贫穷的代名词,梁外人就是吃不饱饭的饿民穷人,这倒是真的。你想,梁外梁外,就是山山沟沟,除了挨着十大孔兑的一些地方采取引洪澄地开辟出一些水浇地外,大部分地方以耕种梁地为生,全凭靠天吃饭。而梁外地区恰恰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遇一个好年景真是谢天谢地谢祖宗。民以食为天,吃不饱肚子就得想办法,于是一些人家就把女儿嫁到沿滩,并以此为条件,把全家落户到女婿所在的那个村子。于是沿滩一些找不下老婆的后生,也就把目光投向了梁外地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背上两袋子白面,就可娶一个粉红似白花眉渗眼的漂亮姑娘回去。于是梁外的光棍汉就越来越多。于是我特别佩服我爷爷娘娘,是怎么把七个光不浪后生给娶过老婆的,孳生下我们二十大几个孙子。
梁外也是落后的代名词。山山峁峁不仅仅限制了梁外人的行动,也禁锢了梁外人的思想。这种观念上的落后还是受制于基础条件的落后。我们青达门乡*府所在地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通了电,偏远村社更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我第一次看电视还是因为公社来了地质队,他们自己发电在高高的山上架了高高的天线才勉强收到极不稳定的信号,热情的地质队领导把一个十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搬到帐篷外,吸引了周围几百号老乡前来观看。
电话当然是摇把子的,大集体没解散时生产大队里还有一部,包产到户后大队部的椽子、门窗也被分光,那部黑匣子更不知去向,有急事就得去几十里以外的公社邮电所拍电报。就连早起黑将来不断播放红歌和新闻的喇叭匣子也成了哑巴,村子里变得死气沉沉起来。
这里的山路自然是弯弯曲曲或上或下坑坑洼洼的土路,窄的只能毛驴车车爬行。村里根本不通班车,公社所在地也是每天一趟,尽管这样已经比呼斯梁和蓿亥图隔日一趟好多了,当班车从这两个地方爬到我们青达门时,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再上几个人就像从装满山药豆儿的口袋里强硬再塞几颗进去一样。那时候,去公社所在地也是一种奢望,我娘娘一辈子就没去过公社所在地,去世时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梁外人,生活在一小片天地间,自产自食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与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越来越远。
这些年,每至清明,我都要回老家祭祖。尽管*府给上了电、修了小柏油路,进行了危房改造,但由于年轻人都已进城做小买卖或打工为生,留守在村子里的都是六十多岁以上的老年人。我的一个当村长的叔伯哥哥已经五十三岁了,是村里最年轻的,也等着二位老人去世后随儿女进城。大爹说:根本不用移民,等我们这茬老圪椎都死了,自然就移民了。
我每次回去都要遥望我曾经读书的民办小学,似乎在塌墙破院里依然传来朗朗书声,而现在整个青达门地区连一所都没有了,孩子们上个小学都要到其他地方或住校或由大人陪读。这让我想起鲁迅的《故乡》:苍*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的一个老乡,向我说起他少年时的一件事来。那年,他考上了达旗一中,临上学前,大人千叮咛万嘱咐要他远离“滩猴子”,他当时没听懂,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滩猴子”,就是沿滩人,在梁外人眼里,沿滩人脑子活套,霸道厉害,我那个老乡记住了父母的话,上高中三年,没和沿滩的同学说过几句话,敬而远之。后来偏偏找了一个“滩猴子”老婆,竟也温柔贤惠,善解人意,日子过得满幸福的。我虽是梁外人,但工作一直在沿滩,一直和“滩猴子”打交道,也倒没怎么感觉到沿滩人和梁外人有太大的区别,要说差别也有,吃白面烧红柳的沿滩人真的见识广、格局大、有雄劲。
其实,梁外人有梁外人的优点。
梁外人生活节俭。过去,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虽不至于如此,也是只有时分八节或上事宴才穿戴一新,平日里就束之高阁。梁外人从来不舍得做害粮食,娃娃洒在饭桌上的几粒米饭也要让捡的吃了。记得我爷爷家总窖着几窖糜子谷子,每年顶着吃旧的藏新的,锅里的老是白灿灿的旧米。沿滩人说梁外人遭三年灾也饿不起,这倒是真的。梁外人穷怕了、饿怕了。
梁外人待人热情。陌生人问路,梁外人一定会给你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会领你到山圪蛋上,比划着从远处的哪家人家向南拐从哪苗大树向北转。赶路的人口渴了讨一碗水,梁外人会立马点着炉子,熬一壶红茶,让你坐在炕上消消停停喝足再走,遇上天黑,还会留宿于老人家里。家里再穷,来了亲戚朋友,一定会倾其所有,做最好的饭菜。即使是普通饭菜,也唯恐你吃不好,趁你不注意,满满再给你扣进一勺子。大集体时,梁外人也食不果腹,但只要有讨吃子上门,总不让空手离开,如果碰到吃饭时一定会盛一碗递过去。娘娘说:人,不能嫌讨吃子骂穷人。
梁外人吃苦耐劳。尽管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但梁外人从未低下倔强的头颅。冬去春来,早早刨茬、送粪,盼望着有一个好年景。春旱,种不了玉米种糜子,种不了糜子种荞麦。只要捉住了苗,梁外人就会起早贪黑三番五次锄地不停,庄禾地里虚虚的没有一苗杂草。母亲说,地锄三遍自带水。梁外人每家都有两三把粪叉子,荒郊野外的人便吗粪全都回归田园。梁外人家都有几担箩头,野草、树叶没有丢的,都是猪羊牛马上好的青饲料。梁外的男人冬天里不会闲着,收秋后不约而同到附近的小煤窑掏炭挖煤,女人们也会缝新补旧、纳鞋编筐。
梁外人懂礼说理。正是因为梁外闭塞,恰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原生态的东西。尊大识小,待人礼貌。虽然不至于普遍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但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还是有地圪楞高低的。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叨啦,他会从盘古开天地讲到火烧圆明园,为你指点做人的基本道理。天长地久,没有勺头子不碰锅沿的,邻里之间,弟兄妯娌之间,产生一定小误会小矛盾在所难免的,只要有人出面调停,总会化干戈为玉帛,和好如初,很少有闹到警署法庭的。
我们这些梁外人,没多大本事,但可交。对了,我们梁外有好多好吃的,吃的中草药的炖羊肉自然是没说的,还有荞面饸捞、炸油糕、谷米凉粉、莜麦鱼鱼等着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