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头,在指尖上复活。一块木头,当它仅仅只是一块原生态的木头的时候,我们很难充分地触摸到它的质感,它的温度,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但如果机缘巧合,这块普通的木头恰好邂逅了一双巧手,一颗匠心,那么,它便会由普通走向名贵,由平凡走向卓越,甚至脱胎换骨。
蜕变为承载历史,承载时代,承载生命与梦想的艺术珍品。现在就来聊聊这双巧手的主人。
一顶鸭舌帽,一身满是木屑的工作服,正不紧不慢的打磨着手中的木雕,这是第一眼见到郑晓光的场景。
看着我们拿着相机和笔记本走过来,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起身迎接,这个细微的动作,让小编感到非常亲切,也没有因为镜头的拍摄而有丝毫的拘束。
郑晓光,41岁,福建福州人,年开始从事根雕行业,小时候调皮早早离开学校,16岁开始学习木雕,从胚、修光、传统人物、观音等。后来因为想要提高自己的美术功底,通过老师推荐,和兄弟一起到福州师范大学进修,一学就是3年,年正式毕业,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亚太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
“在我14岁起我和木雕就有着一定的渊源。”这让我很好奇。后面得知,原来他的父亲也是做木雕的手艺人。
郑晓光,精通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方法,尤其擅长人物,山水雕刻。--年间,在北京,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城市的各大艺术协会,博览会等参赛作品中频频获奖。
这次参展合肥的作品都是自己一手雕刻的,从选木到成品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纯手工雕刻一件作品要15天左右,材料、雕工、取色、心态决定了一件好作品。
郑师傅在来江西前是在湖南,那个时候自己开店,也做加工制作,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有十几个小时在和木头打交道,散散步,爬爬山是他用来放松的方式,每次看见心仪的木头会走不动道,就喜欢研究各种木材。
这些木雕反映着郑晓光的生活趣味,同时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木雕,最重要的当然是它的木头,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吸引郑晓光背井离乡的原因恰恰就是江西丰富的木材资源。
同时也因为有个很好的朋友叫他来上高帮忙做些根雕,那时候的他自己在湖南开店没时间,但是好友请了几年,不好推脱,想着做完事情就回湖南,于是把店交给朋友打理自己就这样过来了。
当说到为什么没有回湖南现在留在上高的原因时,郑师傅是有些小自豪的"虽然在上高是帮朋友做事,但是来了上高,这边的事情一直做不完,想回去都不让回。”这是赤裸裸的炫技呀!
刚来到上高的时候郑晓光还水土不服,非常不习惯,到如今在上高也已经四年有余,时间越久对这个地方越来越喜欢,虽然后来还去过九江、湖北等地,但上高丰富的木材资源让他决定留下来,而且身边有一群合得来的朋友都在上高,再加上高淳朴的民风让人觉得很舒服,所以决定留下来。
聊到家庭,郑师傅有点害羞,说有两个女儿,都非常乖巧懂事。
虽然和家人分隔两地,四五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但是妻子很支持自己的工作,时常还会带家人过来上高玩。
原本想让孩子都转学到上高读书,但是女儿们想要和老家的朋友们在一起,所以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从话语间都感受到郑师傅对家庭满满的爱意。
一颗慧心,一双巧手,雕琢的是木头,是心性,是人生。精彩的是历史,是文化,是缤纷的生活。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极其讲究,做木雕要能经受住枯燥、乏味、无聊的痛苦。
郑师傅打趣着说:“因为木雕,原先心浮气躁的自己也平心定气,这可是一件非常磨炼心性的事情喔。”
在上高,郑晓光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擅长传统人物雕刻的他,大部分买主都是回头客,以友带友。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郑晓光雕琢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得了很多奖项。
●作品《独钓寒江》年获浙江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昏》年获浙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作品《时来运转》年北京中国第12届根石美术精品展中被评为“刘开渠根艺奖铜奖";
●作品《花样年华》荣获福建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作品《渡》荣获福建年海峡两岸迎春木雕精品展二等奖;
郑晓光,现资质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高级技师;江西省高级根艺美术师;浙江美术家。
他一直坚持“文艺”结合,传统的工匠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木雕打造成了一项生机盎然的艺术产业。
▲图丨上高网·曹曹
▲文丨上高网·曹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