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祠堂,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供奉着的祖先牌位
庄严又肃穆的祭祀活动
满目饱和的朱红色
或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
频频在电视小说中出现
让祠堂逐渐成为“古旧”的代名词
让人险些忘记
散落在巷间村头的祠堂
仍是存放我们乡愁的所在
上高这方丰盈的水土
人口尚不足40万人
却坐落着上百多座祠堂
它们沉默地记录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小编今天走进几处祠堂
带大家探寻上高大地上鲜活的遗存
第一站敖阳镇敖山村
郑氏宗祠
隐藏在巷子中
上高城区内唯一一座祠堂
小编今天也是第一次窥得庐山真面目
祠堂的肃穆与周遭市井融合起来
呈现出和谐的烟火气
仁义礼智信
忠孝节勇和
一个个斗大的字人人都晓得
要通晓其中含义
尚得琢磨一番
推门进入祠堂
狮子样式门环
横梁上描金的飞龙
朱红立柱上镌刻着对后世的谆谆教诲
雀替小巧精致
低调衔接着梁枋与立柱
极具中国古典建筑韵味
祠堂自古就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年轻人在外漂泊一年回到故乡
可以从祠堂中寻到自己的根
老人们闲暇之时相聚祠堂
或含饴弄孙享尽天伦
或三两成群注意往昔
大伙认定祖先就在冥冥之中
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
祠堂已然成为
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载体
第二站蒙山镇楼下村
潘氏宗祠
正门中央“芳世”二字极为醒目
牌匾上的彩漆有些许脱落
对族人流芳百世清白做人的殷切期盼
却从未消失
斗拱设计精巧
配色和谐红蓝相间
古朴却不显陈旧
简洁又不失韵味
略显斑驳的文字
记录着家族与祠堂的历史
顶部彩画与雕刻精巧细致
与整体建筑相辅相成
极具中华传统气息
祠堂中陈列农耕器具
展示着中国南方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特色
这间“农家书屋”的出现令小编眼前一亮
将“老年人幸福院”
扶贫的“爱心小店”与其进行多功合一
既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充分发挥了祠堂娱乐文化功能
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室的开辟
吸引着村民们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书籍
充实内心,沉淀思想
第三站南港镇马湖村
曹氏宗祠
马湖村村民大多姓曹
听村民说村子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
大概也有多年了
与其他处不同
小编从前就听说过
南港马湖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牌坊
三朝侍御
所以一来就直奔主题了
曹汝兰“三朝侍御”木牌坊
始建于明*权瓦解的崇祯十七年()
三朝的南台御史曹汝兰下旨建立
这个最让村民自豪的门楼牌坊
大概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听村民介绍
最早的时候并不是在村子里
距最后一次检修已经有
多年了
在牌坊后头
我们发现了一座颇有些历史的祠堂
摆放在宗祠内的牛皮鼓已经被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
听说原来逢年过节宗祠最热闹
如今已经冷清了很多
掉漆的屋顶
陈旧的木雕
无声诉说着历史
天井
中国祠堂特有的建设特点
几乎所有祠堂都有这么一口天井
经村里的老人介绍得知
祠堂天井是“祠堂活肺”
利于整个祠堂建筑采光、通风
古人认为“水为财”
所以才有这样的建设特点
走出老祠堂不远
我们便发现了一座新建的祠堂
相较之下“气派”了很多
据小编了解
村里的祠堂普遍会翻新或新建
耗费巨资
并不仅仅用来祭祖
在过去
人们议事、仲裁、婚丧嫁娶
节庆欢娱等集体活动
都需要在宗祠的开阔空间进行
今天它更像社区活动中心
同样聚集着人心
行程小插曲
意外发现
远近闻名的南港湿粉制作过程
第四站芦洲乡儒里村
*氏宗祠
门柱上盘桓着两条金龙
柱子上略有掉漆
祠堂与周围房屋融为一体
没有威严不可接近之感
烟火气十足
天气晴好
祠堂门口停了不少车
甫进祠堂便见不少人聚集闲聊
在这里
祠堂充分发挥了聚集人心凝聚家族的作用
主梁上
记录着祠堂建立的时间
彩画精细
立于祠堂中央
抬头便能发现惊喜
端午过后的龙舟
置于祠堂中
是个再合适不过的所在
安静地等待着来年水上驰骋
两边墙壁上的功名榜
记录着家族出色的人才
正应了那句话
无论身处何处
总能在祠堂寻到自己的根
在这里
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第五站
泗溪镇杜家村
杜氏宗祠
蓝天白云下
青砖灰瓦,雕梁画栋
飞檐翘角,丹楹刻桷
祠堂前绿树成荫,碧水相应
小编只得感叹
中国的建筑美学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推开朱红的大门
门环轻敲木门
淳厚的音色
仿佛能够将人带入那个古老的世界
祠堂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
但在不断地保护修缮中重获新生
最终将绚烂的盛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祠堂内
历史资料、报刊宣传、假日书屋
一应俱全
延续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吸引着周边村民利用闲暇时间
进行娱乐文化活动
每一座祠堂背后
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
这种情感天长日久
终究延伸为对家族深厚的情愫
第六站泗溪镇胡家村
胡氏宗祠
村民说村子里有两间祠堂
分“上胡”和“下胡”
上胡祠堂较宽下胡较长
甚是有意思
小编和同事决定一探究竟
“上胡”祠堂是新建成的
内部设施还未完善
但可见规模
“下胡”祠堂的“长”也名不虚传
步入其中
长厅、天井、满目朱红的立柱
红白配色
庄重淳厚
没有令人生畏的灵牌、香火
简单的陈列
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精神世界的慰藉
第七站塔下镇田北村
王氏宗祠
与其他祠堂有所区别
王氏宗祠建筑略显现代化
门口的石狮子与传统宫灯相呼应
也合适得宜
大厅中央便是祭祖上香的场所
横梁上的彩画
颇具江南风情
后厅是村子里办酒席的场所
据当地的孩子说
村里的酒席大多在祠堂举办
很是热闹
上高历经千年积淀
形成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建筑风格等
构成了独有的文化特性
这些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
还是一个地区独特的精神财富
是必须注重保护与传承的文化瑰宝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
上高许多祠堂被拆除
后来修了拆,拆了修
又被重新立了起来
修缮翻新后,重放异彩
或许每一座祠堂背后
都有一批虔诚执守望的老人
每一座祠堂里
都有凝聚着族人的信仰
很多祠堂中
“族规”“家训”又篆刻在了墙上
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
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
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
祠堂,大地上鲜活的遗存
无数人*牵梦萦的根
几千年来中国人传承下的文化底蕴
代代累积,聚沙成塔
即便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它们依然是不容忘却、不容忽略的存在!
上高各地特色祠堂还有很多
但由于时间和信息有限
还有许多未能探寻的
如果你的家乡也有一座“有故事的祠堂”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和小编分享哦!
图片
小瓜
文字编辑
枣花姐姐
上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