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时常梦见一场湿漉漉的雨,雨后我在上学路上踩水走过岱庙后街,抬头一看竟是雨水打湿晕染开来青黛色的泰山。
这种印象是如此深刻却又有些模糊,以至于我无法分辨是真亦假。直到心血来潮翻起多年前的照片,我才真正确信这一切并非虚构——那场雨是真真切切下过的,它下在了年的7月3日的早晨,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一晃九年过去了,虽然常年在外求学,但是我对泰山的情感并没有减弱,这或许是因为每次返乡当火车从济南车站驶入泰安,便能看见车窗外华北平原上一座大山拔地而起,这时候我知道就快到家了;而每次离开在火车站挥别父母,又总是看着远处无言的大山,它彷佛也在向我告别。这么多年泰山总是像一个沉默的智者对我迎来送往——我们有着相顾无言的默契。
相信我骨子里是有山的烙印的,所以计划了很久,想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下泰城的山和这些山与我的故事。
是为序。
雨后走过岱庙北街
云雾里的泰山
一泰城山几多
“泰城”指“泰安”的城区,是老泰安人对这座城市亲切的称谓。泰安素以泰山闻名,号称“五岳独尊”,泰城自建设之初都是围绕泰山为中心展开的,泰山的名气自然也就远远大于这座城市。所以在跟很多朋友介绍我来自哪里的时候都会首先提“泰山”二字,他们会立即反应到:“哦,泰山啊,我当然知道”,接下来我会说到“泰安”,这时有些人就会迟疑一下“泰安,离济南远吗?”。泰安虽然名气不如泰山响亮,却取“国泰民安”之意,实则是一个兼济家国、寓意深刻的好名字。
正如前面所说,泰山名气之大,以至于让整个城市都得俯首称臣,所以泰山一方面使泰城声名远播,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是同时也使得泰城其他的山黯淡失色。泰城位于鲁中山地的腹地,除了大名鼎鼎的泰山,周边还有存在很多低山丘陵,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汶水以南的徂徕山和西南部的丘陵山区。泰城以泰山为主山,东南徂徕山为客山,西南丘陵作为西部屏障,三者共同拱卫守护着城市。
泰山、徂徕山和西南丘陵共同拱卫着泰城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泰山虽然海拔不高(m),在五岳之中仅排第三(华山m,恒山m),但历来被视为“五岳之首”,抛除历代帝王在此封禅的文化学因素,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是因为泰山是中国东方华北平原上的唯一高山,“山以岳遵,岳为东最”,“东”在古人的方位意识中为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泰山主峰南面(也就是今泰城)坡度较大山势陡然上升,视觉高度非常突出,所以古人对于如此高岩巨垒自然会从心底产生敬畏崇拜之情。如果更大范围来看,泰山山脉在鲁中绵延多公里,在华北大平原上绝对算是一座超级“大山”。
没错,泰山山脉就是一只香喷喷脆皮炸鸡腿!
泰山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可谓异*突起
与泰山老大哥巨大的体量相比,周边的小兄弟们似乎确实应该是非常低调的姿态,事实上他们在泰城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确实不高: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座山,或者每天在跟前路过却叫不出名字(如果不写这篇文章我恐怕也是如此),所以在这里我有义务为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山丘们正名(这些小丘们的故事第四节会专门讲到)。
下面这张图我将泰城周边主要的山峰标记出来,因为资料有限所以有些小山的海拔高度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大致可以作个参考。可以看到除了远处的徂徕山海拔超过了米,其他小山大都是几百米的高度,当然还要考虑到泰城本身的海拔就有米,所以这些小丘们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拿城内蒿里山(一座著名的*山)来说,只不过是几十米的一个土包包罢了。
除了泰山老大哥,周边还有一众小弟
(之所以图中特别标记了徂徕镇和大汶口,不仅是因为它们作为泰城重要的城镇,更因为徂徕是父亲的家乡,而汶口是母亲的家乡,可谓父亲的山、母亲的河)
泰城-泰山纵剖面
(图片来自: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与识别——以泰山为例)
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特意绘制了泰山家族肖像画。通过对五兄弟的相貌和性格特征进行拟人化描绘后,大家会对每座山更有印象。二我与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这是一篇大家熟知描写泰山的千古名诗,诗人杜甫用短短四句话40个字就把泰山之雄伟壮丽描写出来。当然这主要描绘的是登顶后所看到的景色,对于一般居民来说,谁没事也不会老往山上跑,所以并非能常常感受到这种庞大的气魄。但是山脚下的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看下面这几张照片也许就会更加明确。岱宗坊前望泰山
龙潭路与东岳大街路口望泰山
奈河水倒映着泰山两峰
老火车站、铁道和远处的岱顶
医院上“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几个大字与远处的泰山相映,总让人感到心安
对!就是当你在城市中穿行,无时不刻都能看到北面的泰山。走过了许多地方,泰城可能是为数不多山城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城市(规划中常说“山城一体”)。当然这与一些南方建在丘陵上的城市不一样,泰山几乎是以压倒性的气魄在俯视这座城市,气场之大你不可能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样的好处是在泰城你永远可以很清晰的辨别哪里是北(不会找不着北),这种由泰山所带来的方位安全感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泰城人。自打出生起我在泰城生活了二十几年,从小学初中到上高中再加上几次搬家,从西到东又由东到西,我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里兜兜转转,每一处都带有与泰山相关的回忆。太多太多以至于这一节我需要分小专题才能厘清——这既是我与泰山的故事,也是我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我的泰城迁徙路线
两峰之争
“两峰”指的是泰山主峰两座较高的山峰:一座是最高峰玉皇顶(海拔m),另一座是西南面的傲徕峰(海拔m),峰高不过泰山主峰之半,但犀利峥嵘,有傲然不向泰山低头之势,故民有谚:“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这句话的意思是傲徕峰近看彷佛与玉皇顶齐平,但是远看的时候其实只及山腰。这是因为傲徕峰与主峰相比更靠近城市,故城中人(尤其居住在西城的人)会有傲徕峰高过岱顶的错觉。从家窗口拍摄的傲徕峰明显比玉皇顶更挺拔
(当初搬家时执意要能望山的房子)
两座山峰分别控制着城市的两条轴线,近年来泰城城市规划中一直提倡的双轴:“历史文化轴”(即玉皇顶-中天门-红门-岱庙一线)和“时代发展轴”(市*府-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大型新城公建)便是分别以玉皇顶和傲徕峰为端点南北延伸。我正好在这两条轴线附近都居住过,因此也见证着两条轴线的发展。历史文化轴(左)和时代发展轴(右)
登山的日子
住在山脚下那么多年,登山肯定是一项传统。因为泰城实在不大,也没啥真正好玩的去处,所以近在眼前的泰山也就成了家族、同学旅行的好去处,但是这山也不能经常爬,毕竟爬一次腿能累断要歇一个星期,所以我爬山的次数并不算多,真正登顶的次数就更屈指可数了。
想来也是惭愧,后来我应该有起码六七年再没爬过山了,也许是变懒了,也许是丧失了兴趣;这个假期回来本是计划要爬一次山的,但是还没等买票景区就关闭了。初中时经常跟家人爬山,印象很深的是有次我们好几家在傍晚一起登顶然后住下等待第二天看日出,那天的天气非常好,不光在第二天看到了激动人心的日出,在当天傍晚时分我们还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云海,粉色的晚霞神圣的铺撒在白色云海里,那个画面简直无以复加得美。以后每一次我再登顶都没有见过那么好的天气,好天气真是可遇而不可得。
找不到当时拍的了,大概是酱个样子吧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我还记得有次在山上呆了快一个星期,因为是暑假被我爸寄放在后石坞索道站,里面有我爸一个朋友在管理索道,所以最大的快乐就是每天可以免费做索道!而且后山索道游客很少,基本上大多时候都是我一人坐着索道在山林上穿梭。而且后山的索道跟前山那种封闭的大玻璃盒子也不一样,它是完全开放式的,只有一个靠垫和绑带,手脚都是腾空的,甚至双脚可以够到底下的树木——说起来有点像只猴子在丛林穿越,但这个经历可以说是我与泰山最为亲密的接触了,以至于到现在都难以忘怀那乘坐索道滑下时耳边山林的呼啸声。不知道那个索道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后石坞索道(图片来自网络)
高中阶段跟同学也没少爬过山,而且大都是夜间爬山,只为了黎明时登顶看日出,有次我们竟是冒着一晚上的小雨爬山,爬上去腿都要断了但是迎接我们的却是大雾一片,靠着石头迷瞪一会儿就灰溜溜下山。不过爬山当然也不是只为了登顶,在攀爬的过程中看看路边的风景也很不错,如果只是为了登顶大可以选择乘坐大巴至中天门然后转索道,全程不必爬一个台阶,最多半个多小时也就到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无论怎样都会爬一段路,否则该是多么无趣啊!
雨夜爬山
悠游此山间
这个标题可能有些奇怪,我们不是在写山吗,怎么开始聊起了游泳。。是的,我对泰山印象最深的还不是登山,而是过去与父亲在山脚各个水潭子游泳的日子。有山必有水,泰山脚下有许多山溪汇成的水潭,那时夏天我们经常去游野泳,父亲游得很不错,各种泳姿轮番上阵,我大多时候是套着游泳圈漂在水上,后来虽然经历了几次业余教学,到现在却还都是个半只旱鸭子。那时的潭水是真清澈啊
好了,转回正题,也是借由这次搞小研究的机会,我在地图上仔细找了好久当时游过的池子,发现其实我当年混迹过的水潭(黑龙潭、樱桃沟)正是泰城几条主要河流(泮河、奈河)的源头。前几年心血来潮有曾想着再去看看,到了却发现当时碧清的水潭已被改造成水库,水面也缩小了一半,已经再无人于此山间游泳,遂扫兴而归。泰山泉源图(图片来自:泰山府志)
泰山重要的河流水库
有关山溪的记忆中,印象颇深的还有过去不少老泰安会拿着几只大水桶来山前水井打水喝,因为这水是从泰山泉溪汇下来的,喝起来无比甘甜清冽。这甚至还催生了一门生意——专门送山泉水的师傅挨家挨户去卖。而现在几乎再也没人专程去打山泉水喝了,也不知道是泉水没了还是人们没了那功夫。上山打水的老人们
岱庙岁月
历经沧桑的岱庙
岱庙,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岱庙与岱顶有着明显的轴线对位关系,毕竟自然山岳不可能完全正位,为了与玉皇顶取得完美对应,这条轴线并非志书中所绘的正南正北,而是北偏西18°。泰安山城对位关系
(左图来自:明泰安县志《幻方》,右图来自: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与识别——以泰山为例)
之所以要把岱庙单独拿出来说,不仅是因为岱庙是整座城市的文化之根(泰城最早的城市就是以此为核心发源扩大),更重要的是高中三年我都是围绕这个片区活动的——我的高中就在岱庙西侧,为了照顾我高考父母举家搬至此,每天只用步行上下学,岱庙四周的角角落落我都转遍过了。我的岱庙周边记忆地图
所有的回忆都以岱庙为中心
岱庙城墙与远处的泰山
岱庙并不算大,也正因为不大,所以三年的时间足够让我熟悉它周边的每个地方——学生们的逃课天堂大世界网吧,有好吃佳肴的岱北市场,永远人满为患的后街小吃街,夏季夜晚总是喧嚣闹热的奈河夜市,法桐遮天蔽日的青年路,岱庙西南转角的旧书摊,三块永远也没能看清楚牌子的牌坊,还有学生们永恒的精神地标——街角的麦当劳。原先的旧书摊早已转变成了小超市,我曾在这淘了无数本《城市画报》
三父亲的山——徂徕山
徂徕山——五兄弟中排老二,体量与泰山主峰差不多(东西长30公里),但是因为远远地卧据东南,与泰山隔汶水相望,所以向来存在感不高。但是这座山与我有着血脉上的联系——山脚下的徂徕镇是父亲的故乡。对它最深的印象大概是在每年春节上山上坟这件事上,这是老家当地的风俗,大年三十这天,我会跟着父亲和几个叔提着一篮子菜肉、火纸,穿过在风中摇曳漫山的枯*野草,来到坟前跪拜。从小到大这个仪式没有一次耽搁,所以徂徕山总是以一种冬季寒冷萧瑟地面目示我。天气好时在家中就能望见徂徕山
祖坟就在这徂徕山脚下
直到多年前的一个春夏之交,我跟父亲开车去徂徕山郊游,才发现徂徕山原来也是如此青翠可人。与已非常成熟的泰山景区不一样,徂徕山知名度较低所以还处于一种半开发的状态,游客并不算多。父亲在前面走,我在后头停停拍拍,山上核桃林长得非常好,阳光透过椭圆形的核桃叶片筛落在石头和植物上,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富有野趣。登太平顶远望汶水
父亲的背影
我说徂徕山是父亲的模样,默默无言却又始终在那。四印象之丘
——蒿里山、虎山、金山、卧虎山
最后一节要聊聊其他的小兄弟们,与前面几位大哥相比,这几个小丘也许可以忽略不计,但正如罗马“七丘”对于城市宗教和*治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样,这些大大小小的土包对于泰城的景观格局也起着很大的功用,不仅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设中保有了一片绿色的空间,还成为当地人最熟悉的路标,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下面我就来简单说说他们的故事。印象之丘——蒿里山、虎山、金山、卧虎山
*山蒿里
“蒿里山”也许是泰城里最出名的小丘了,你可能不敢相信,看起来萌萌哒的它竟然是一座*山!自先秦以来,很多史料都曾记载过泰山神主管生死的说法,汉魏时期就流传“泰山主死”,因而蒿里山也就被“阴曹地府”的象征,被公认为“聚敛*魄无贤愚”的*都。民间流行的所谓“*归蒿里”的观念,就是把蒿里山看做是自己*魄之所在。呐,这就是蒿里山了,萌不萌?
古人将泰山和泰城构成了个完整的宇宙,虚构出了“天堂—人间—地狱”神秘的“三重空间”。所谓“天堂”自然是指自一天门向上的泰山,“人间”主要指泰山城,而“地狱”便是这奈河以西的蒿里山(和社首山,已毁)。这里还要提一嘴“奈河”,对!就是那个喝孟婆汤的生死桥——奈河桥,古人把奈河视作人间(以东泰城)和地狱(以西)的分界,再骑车走过奈河桥时感觉都不一样了有没有。。。泰城“天堂—人间—地狱”三重空间(作者加绘)
蒿里山据说曾建有规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罗殿。不过今天的蒿里山头已被一大片柏树所覆盖,总觉有一丝阴气,我还从来没有登上过这个山头。童年虎山
相信每一个在泰城长大的人小时候都去过“虎山公园”吧!它原本是山脚下红门登山道跟前的一座小山头,建国后修建了虎山水库,东有因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射虎而得名的虎山,后来虎山被开辟成动物园(多少孩子的童年回忆啊,还记得在这里看大老虎吃牛的血腥节目。。。)那时候泰城没几个可玩的公园(虽然现在也不多,呃),这湖光山色的虎山可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不大的公园汇集了溜冰场、各类小吃、小游戏一条街(就是那种套圈、扎气球之类骗小孩的把戏)。每到周末或者假期这里就聚满了游人,园子里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光是想到虎山都会想笑一笑,讲真,有空真想再回虎山看看哇。虎山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烈士金山
金山位于虎山西侧不远,也是一个小山头,泰安烈士陵园就建于此地。关于金山的唯一记忆就是春天时小学会组织学生来此祭奠革命先烈兼作春游。小学生春游可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各种零食饮料提前一天都会塞满整整一书包,等祭奠结束后孩子门就会在后面山头四散开吃的吃玩的玩,而且这天下午也不必上课,春光明媚的金山顿时闪耀着烈士的光辉。金山上的烈士英雄纪念碑
挥别卧虎
最后一座小山是卧虎山,其实直到昨天我才搞清楚它的名字(对不起==),虽然每次乘坐高铁都会看见它。发现它并不难,因为它头上永远顶着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塔——中国高速公路万里纪念塔。年,当山东境内的京台高速公路济南至泰安段建成时,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一万公里。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就在卧虎山头修建了这座纪念塔。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卧虎山和背后的西南丘陵
山就横卧在高铁站的后方,所以每次在站台等车时都能看到这座山的山脚,茂密的植物会越过护栏伸往站台,列车呼啸而过时这些杂草也跟着随风摇摆。我已数不清这些年间有多少次在这里乘车来往于泰城与北京之间,但是能记住的是这座不知名的小山总是默默注视着我每一次的归来或离别。结语
这是一篇非正经的研究,但是绝对出自我对泰城十分正经的感情。文章从开始筹划写作制图到最终完成花了不到一周时间,期间翻看了相关的地方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