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饥荒的年月
有多少往事铭刻在心
朋友,如果你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耀城人,那你一定会与我同感!那段饥荒岁月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岁月将永远铭刻在心……
妈妈曾经这样说:就这玉米棒棒子给你娃只要有,你就把福享啦,有啥谈嫌呢?就这,你大养你那时想吃都没这,要是有,都给你娃留着呢!
粮食饥荒的年代是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那时候的耀城人处在一个贫困的非常时期,怎能忘记呢?
我六零年出生于耀县下高埝乡,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长到了十九岁,说实在话,一直到我高中毕业前,几乎没吃过一个白馍,真不知白馍到底是啥味道?那时全都是村上用万能机磨成的面粉做成的玉米馍,每到冬季严寒时节,这馍冻成了砖头,“硬”得出奇!就是这砖头馍养育了我一直中学毕业。谁知就这,有时想吃都没啦。
民以食为天,有粮没粮,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当然,我也更不例外了。
曾记得小时候的耀城人,每月按粮本供应的那点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有时只好去市里买一点红苕之类的东西充饥。农村人靠挣点公分分粮,一年到头,农业社才可分到一小点粮食,够吗?根本不够!发展到今,有人说,粗粮养分大,吃了对人好处多,但我对粗粮恨死了,原因是我已吃够啦,想起粗粮胃里就做酸……
七十年代中期,擅长木工的父亲在耀县文化馆搞木作,农业社里给父亲十二分工,村上给全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只有十分工,父亲属于技术工,而父亲读了三年小学,几乎他就是一个文盲!虽然工分比别人高出两分工,到底一年能挣多工分,父亲只会说队里给多少就算多少!记得还有一次,父亲在耀城修河堤(今沮水河),一天晚上,父亲回家了,上完晚自习的我,看到父亲在工地上带回了两个白蒸馍,他说,我没吃,专门给我娃带回的……
父亲在世时,他喜欢骑着自行车,并带着笼。有一天,父亲手牵着我,在居住的乡里拐来拐去,不知要去哪里。我跟着父亲走了很长一段路,也不知道父亲要带我去哪里。在市场上,父亲买了满满一笼红苕,买完之后,父亲就带着我往回走,当时父亲一手拎着装满的红苕,另一只手拉着我,我帮不上什么忙只好跟着父亲走。从市场往回走的时候,父亲很累,每走一段路,父亲都会歇一下……
我长大成人后,也就是上高中那会,有一天放假,还专门骑自行车去寻找儿时的这段记忆。后来才知儿时父亲带着我去买红苕的那个地方,距离我们居住的地方有大约五公里路程,那就是今铜川新区去耀城的路段!
回想供给制的年代,我们家常常不到买粮的日子,家里的面袋子就见底了,为了不让我们兄弟姐妹挨饿,父亲只好去耀县城买一些红苕之类的东西补贴每个月米面的短缺,我们这才度过了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妈妈一提到此事就伤心难过了,原因是父母为了儿女受尽了粮食紧缺的折磨!勤劳的妈妈在织布机上织的布,有时父亲都拿着它出门换回粮食,接济着一家人的口粮。
岁月如梭,转眼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每每想起童年的这段经历,想起父亲为子女能吃上饱饭所付出艰辛的情景,依然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那样的令人感动,这就是父母的无私大爱!
年,开始修建桃曲坡水库,年正式蓄水受益。耀城的白菜心——下高埝乡成为了产粮大区。82年改革开放了,因桃曲坡水库的建成和灌溉,下高埝人从此脱离了粮食紧缺的苦难日子。
这些天以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关于珍惜每一颗粮食的视频后,不由就想起了那段因粮食紧缺而漫长的岁月!让我们一起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颗粮食,杜绝餐桌上浪费粮食的一切不良现象!作者简介
白永祥,年11月生于陕西铜川。年毕业于下高埝中学。年在铜川王家砭中学任教,年四月开始文学创作。区县级作协成员,热爱文字。近年来许多文字刊发于铜川文苑、铜川大视野、东塬人、文教织金、新耀州、三秦文学、中国作家网等平台。
图片:网络
编辑:高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