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良崮战役粟裕全歼张灵甫,李天霞没有不救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5月16日,随着几声枪响,国民*陆*中将张灵甫命丧孟良崮。

至此,持续数日的孟良崮战役落下了尾声,我*开始打扫战场。

看到这一幕后,陈毅有感而发,写道:

孟良崮上*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个个是英豪。

此役对国民*影响深远,陆*代总司令汤恩伯评价:“和谈的机会已成过去,今后如果言和谈就是投降。于(与)其束手待毙或等待共产*来向我清算,还不如自己起来作最后之改革和挣扎。”

为什么说何谈的机会已成过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筹码了,战场上打不赢的东西谈判桌是争取不来的,汤恩伯自己都认为国民**接下来的行为就是困兽犹斗,或者说是垂死挣扎。

这是国民*将领的判断,我*对孟良崮的战役评价也颇高,毛主席点评:“这场战役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陈毅元帅在孟良崮战役中说:“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战斗英雄。”

孟良崮战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小了说这场战争影响到山东的局势,往大了说这场战争影响解放战争的进程!

但是这场战争过去73年仍旧喋喋不休、争议不断。张灵甫为什么要上孟良崮?李天霞为什么不救他?这场战争解放*到底是怎么打赢的?众说纷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鉴于此情此景,笔者经过考虑,最终动笔写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字数有点多,还请读者耐心的看下去,相信看完之后对读者了解孟良崮战役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战争背景

自年3月起,国民**就放弃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计划,转变为集中兵力,攻打陕北、山东地区。

一方面是企图摧毁在延安的*中央、中央*委,另一方面是想要吃掉山东,继而向东北进*。

在国民*陆*总司令顾祝同的领导下,华东地区的国民**集中24个整编师向鲁中推进。

解放区不断被国民**挤压,华东野战*比较焦虑。粟裕十分急躁,但由于国民**兵力集中,外加上十分谨慎,华野找不到突破口。

对此,中央*委也考虑到华野的压力,指示:“敌*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不到两天,中央*委又发了指示: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

从中央*委的再三叮嘱上,我们能看出华东地区的局势紧张程度。华野只能不断的撤退、撤退、再撤退,伺机而战。

看到华野的逐步撤退,顾祝同又觉得他行了,放弃了以往的谨慎,开始大胆用兵,命令部队向沂水地区疾进。

由于鲁南地区的丘陵、山脉等复杂地形以及国民**协调不一致等多方面因素,国民**一兵团和二、三兵团逐渐拉开距离,部队开始分散开来,尤其是急功近利的张灵甫,与三个兵团都拉开了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华野当即决定“斩首”,吃掉国民**整编74师。粟裕的考虑不是没有依据的,粟裕做出作战计划是基于以下三点制定的:

1:在孟良崮山区,74师的重武器部队机动性受限,优势成为劣势;

2:张灵甫离开了“龟壳”,防御能力锐减,左右两翼成致命缺点;

3:张灵甫这人不行,和友*的关系搞得很僵,一旦被包围,其他友*未必会拼死救援。

于是,浩浩荡荡的孟良崮战役打响了。

二:双方参战部队序列编制

解放*作战部队序列:

攻击集团/p>

1纵(叶飞):第1师(廖*国)、第2师(刘飞)、第3师(刘亨云)、独立师(方升普)

4纵(陶勇):第10师(张震东)、第11师(谭知耕)、第12师(彭德清)

6纵(王必成):第16师(张云龙)、第17师(梁金华)、第18师(饶守坤)

8纵(王建安):第22师(孙继先)、第23师(陈宏)、第24师(周长胜)

9纵(许世友):第25师(聂凤智)、第26师(刘涌)、第27师(孙瑞夫)

阻击集团:

2纵(韦国清):第4师(朱绍清)、第5师(姚运良)、第6师(滕海清)

3纵(何以祥):第7师(贺健)、第8师(王吉文)、第9师(郭廷万)

7纵(成钧):第19师(熊应堂)、第20师(殷绍礼)、第21师(谢锐)

10纵(宋时轮):第28师(王德贵)、第29师(肖锋)

总计:9个纵队全上了(华野没有5纵),总人数达到27万人。可见,此役华野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充分的。

国民*作战部队序列:

挨打集团:

整编74师(张灵甫):51旅(陈传钧)、57旅(陈啸云)、58旅(卢醒)。

(满编3.6万人左右,但真实参战人数不详,根据笔者判断,至少有三万人参加了孟良崮战役。)

增援集团:

整编25师(*百韬):40旅(陈士章)、旅(唐名标)、旅(廖敬安)。

整编83师(李天霞):19旅(杨荫)、44旅、63旅(徐志勖)。

(李天霞实际并没有满编,部队战斗力不怎么高,不止是在孟良崮战役时期表现差劲,在其他地方表现也差劲)

见死不救集团:

第七*(钟纪):师(李本一)、师。(师被裁减,部队并入师)

整编48师(张光玮):旅、旅、旅。(第七*、48师均属桂系)

三:战争过程

如图所示,国民**74师、83师、25师、65师距离一、二、三兵团较远,而且在行*路上还有一片山脉地区,并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原。

按照常规*事来看,74师等部队不应该突出这么远的,他们应该在华野6纵的位置才算是最合适的,左右两*相互呼应,可以有效防止被偷袭。

我们可以把一、二、三兵团看成一个大乌龟,而74师就是乌龟伸出来的头。华野经过慎重判断,决定“斩首”,剁了张灵甫的74师。

6纵的司令员是王必成,善攻坚、吃硬骨头。在孟良崮战役前,华野就让六纵假装逃跑,然后埋伏在铜石南部地区。周围都是国民*,6纵还能秘密埋伏在铜石南部,真是奇迹啊。

在这里我们要解答第一个问题:张灵甫为何孤*深入?

1:张灵甫本人指挥能力底下

张灵甫的能力不行,这是不争的事实。抗战时期,国民**的优秀将领会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但是张灵甫没有。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还算不得名将,别说一流,二流都够呛。正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的张灵甫才急于表现,急功近利是必然的。

2:张灵甫不是靠战功升上来的

张灵甫最能拿的出手,也是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上高战役了。

上高战役是“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但张灵甫是在58师,这个师是上高战役中表现最差的一个师。

到这还不算完,当时所有的战报都会提到“廖龄奇师”、“廖部”,没有电报提到张灵甫,可见他是表现最差的一个师里面的可有可无的人物。

当时的李天霞表现甩他八条街都不止,谈到74师,王耀武、李天霞、余程万这些人都比张灵甫强。

张灵甫能升到师长,完全是因为他老丈人(王树南)和蒋介石是校友,所以才能成为禁卫*。然后靠着禁卫*这层关系,成为整编74师的师长。老蒋也有意让张灵甫表现表现,以便进一步提拔他,遏制何应钦、新桂系。

3:上级命令

汤恩伯下令“*百韬25*、张灵甫74*担任对坦埠之主攻”,这个命令不用质疑,在汤恩伯的命令下*百韬、张灵甫的部队都比较靠前。也正是如此,粟裕才决定吃掉74师。

5月11-13日

在这期间,整编74师自垛庄北进,一直打到马牧池。张灵甫自信满满,准备14日攻占坦埠。

当天夜晚,华野让1、8纵的部分兵力正面阻击整编74师;

1纵主力部队切断整编25师与74师的联系,把整编25师死死阻击在界碑地区;

8纵主力部队切断整编74师与83师的联系,阻击李天霞部支援张灵甫;

4、9纵从正面攻击74师,同时6纵迅速北上,争取在张灵甫之前抢占垛庄;

13日晚上张灵甫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直到14日马牧池被华野解放之后,74*才开始后撤。

但是已经晚了,华野乘胜追击,根本不给张灵甫留任何喘息空间。

15日拂晓,6纵在1纵的协同作战下占领了垛庄,切断了张灵甫的退路和补给。这一战意义重大,切断张灵甫的退路不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解放*已经完成了合围,1、6、8纵会师于垛庄,完全、彻底包围了74师。

在这里要说三个点,分别为:蒋介石下令张灵甫固守、李天霞没有见死不救、国*败于派系斗争。

1:张灵甫固守孟良崮的原因

蒋介石错判了解放*的攻坚能力,因为在战前他曾经问过韩练成(共谍)。

蒋介石:“你和共*(解放*)打过,你说说共*的特点。”

韩练成:“共*(解放*)擅长游击战,不擅长攻坚战,我们在鲁南(莱芜)就是吃了这个亏。我认为应该让张灵甫坚守阵地,吸住共*的主力部队,发动10-12个整编师参与围剿共*。”

老蒋本人的判断和韩练成的分析相差无误,因为老蒋本人也认为解放*的小米加步枪干不过整编74师的美械。

孟良崮是山区,在山上的险要架几挺重机枪,那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虽然重武器部队的机动性没有了,但是可以凭险据守,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对于马谡的结局,老蒋也想过,他最初的设想是张灵甫占领孟良崮山区以及山麓村庄,进可攻,退可守。

他这个设想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占领山麓村庄,那么部队就有水源,至于枪械、食物这些东西都可以空投。

老蒋的想法很容易理解,张灵甫可是全副美械,而且还在山上,你就算再无能,坚持个两三天总归没问题吧。周围的1、2、3兵团都不远,发动12个整编师参与围剿解放*,打一个“中心开花”的战役也未尝不可。

所以老蒋一再要求张灵甫坚守阵地,严训官兵不怕包围。……守阵地乃为生机,出阵地为自寻死路”“解围部队须立稳脚跟,才有力打击敌人。

2:李天霞并没有见死不救

李天霞见死不救的说法出自《罗文浪回忆录》,大致意思就是李天霞和张灵甫关系不好,所以出工不出力,派遣一个战斗力最低的团去救张灵甫。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说法,罗文浪率领的那个团战斗力并不低,83师也没有什么其他精锐了。

李天霞是一个优秀将领,他的*事水平要远高于张灵甫。一直退让的华野突然高调包围张灵甫,那一定是做好了十全准备。

此次华野出动了9个纵队来干你张灵甫,怎么招呼?李天霞拿一个没满编的师去干解放*九个纵队吗?是吃拧了还是脑子进浆糊了,拿鸡蛋碰金刚石?

李天霞和整编25师(*百韬)都是在积极救援张灵甫的,只不过实力不够,干不过解放*而已。

他知道一个师无济于事,想把7*拉过来,所以积极向7*靠拢。不过他没想到的是7*人家见死不救,根本不管张灵甫的死活。

3:国*败于派系斗争

在作战序列表中,我着重的说了,7*、48师属于见死不救集团,因为他们都是桂系的。

国民*派系斗争是顽疾,蒋介石只是在平衡派系。那么问题来了,74师是哪派的?74师一直隶属于陈诚的第九战区,而陈诚是*埔出身,和老蒋是同乡,一直坚持忠于老蒋,更关键的是他还是老蒋的干女婿。

74师是铁杆蒋系,这是不争的事实。老蒋想用陈诚来遏制何应钦,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此次战争就是在给蒋系抬轿子,陈诚是总参(主要指挥官)、顾祝同是总司令。74师一个劲往前冲,赢了就是蒋*的功劳,那陈诚是不是要高升?顾祝同是不是要让位?

顾祝同是何应钦的人,虽然何应钦被排挤,但是顾祝同身居高位。此时给陈诚抬轿子,顾祝同能不敏感吗?

而且如果彻底搬倒了顾祝同,那下一个是不是桂系了?桂系和顾祝同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皖南事变就是这俩搞的。他们很有忧患意识,陈诚的崛起是他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坑一个张灵甫也无可厚非。

这场战争的主要负责人汤恩伯是顾祝同的人,桂系那边发话不动手,那汤恩伯这边肯定也是撂挑子不干啊。所以你会看到74师、25师都打得挺激烈,但是7*、48师这边风景独好,很明显就是隔岸观火。

《整编七十四师鲁中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陆总部)不信任第一兵团之当面匪情,以至延误解围,且丧失决战时机。……又依据空*侦察报告,七十四师部队似有投降之征候,而一度停止部队前进(见死不救)。

陆*总部谁在管?不就是顾祝同吗?我们都知道,作为老蒋的嫡系师,74师是不可能投降的,但是顾祝同编造了假象,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这摆明了就是要坑杀张灵甫,老蒋为什么不追究?因为当时顾祝同、桂系都默认了这个结论,如果你要翻案,那就等于把矛盾摆在桌面上了,蒋系还没有抢到吃下桂系、顾祝同的能力,只能吃了这个亏。

在这场战役过后,顾祝同升为国防部参谋总长,汤恩伯升为陆*代总司令。蒋介石虽然想要打压桂系、顾祝同,但是人家牛逼,他动不了。

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追责,追责李天霞(打压顾祝同、汤恩伯)、追责李本一(打压桂系)。当时蒋介石要枪毙李天霞,结果汤恩伯保下了李天霞;要判刑李本一,结果白崇禧保下了李本一。之后李天霞、李本一继续当*长,啥事没有。

可以说,孟良崮战役华野重创蒋*嫡系,国民*顾祝同、白崇禧或成最大赢家(手动滑稽)。

明白为什么会输了吗?孟良崮战役中,最想赢的就是张灵甫、*百韬。*百韬是因为没人,所以他积极救援张灵甫,因为他知道,要是输了准拿他开刀。张灵甫他也想赢,不赢就只能死。

至于83师、7*、48师,人家管你死不死的,你死的越惨人家生活越好。要是解放*把陈诚系全部吃掉,白崇禧和顾祝同高兴的放鞭炮,你信不。

回到正文,15日,解放*完成了对孟良崮的包围工作。张灵甫凭借着重火器、地利优势,据守孟良崮,等待其他救援部队支援。

在上面我们就说过了,*百韬积极救援,李天霞尽力救援,桂系见死不救,所以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

7*主力不动,83师的那股增援部队注定是徒劳的。西侧的*百韬撕了一个口子,险些突破一纵的防线,但是还好四纵的一股部队路过,帮助一纵守住了防线。

*百韬功亏一篑,且无力突破防线。一个营,就一个营,四纵的一个营改变了战局,*百韬败在了这个营上。

增援部队要么不管要么过不来,张灵甫就是必死的局。在华野纵队的围剿下,张灵甫阵地被突破,张灵甫命丧孟良崮。战役也开始落下帷幕,然而此时天降大雨,张灵甫要是知道了一定死不瞑目。

因为张灵甫缺水,部队的重机枪没办法水冷,战斗力严重受损。结果他一死,老天就下雨了,这真是天命。

当然了,这场战争赢的也不轻松,拼到最后许世友都把粟裕的电话撂了,说:“兵力都压上了,部队伤亡很大,你们(野司)就知道下命令,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

最后是陈毅打的电话,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七十四师拿下来,你们打掉一千人,我就给你补一千人,打掉两千就补两千。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战斗英雄。”

四:孟良崮战役的影响

1:摧毁了国*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彻底覆灭,建制被打散,士兵被大量俘虏。消息传回南京后,国民*、国民*府、蒋介石为之一振,蒋哀叹:“这是无可补偿的损失”。汤恩伯更是认为“接下来再言和谈就是投降。”因为这对士气的打击太大了,解放*开始秋风扫落叶。

2:粉碎了国民*的“鲁中”决战,一举扭转了华东局势,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因为国民*74师是主力部队,此次歼灭74师,其他国民**为之一振,士气大不如前。毛主席都评价:“这场战役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可见这场战争对共产*、国民*的影响有多大。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